慧镜佛教

同安铜钵岩寺庙的历史渊源与独特文化有何奥秘?

同安铜钵岩寺庙坐落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铜钵山麓,背倚五显峰,面临汀溪水,是一处嵌于闽南山水间的佛教圣地,寺庙因山岩形似倒扣铜钵而得名,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不仅是当地信众的精神家园,更是闽南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寺庙周边群山环抱,植被葱郁,森林覆盖率超90%,素有“铜钵听涛”“莲峰叠翠”等自然奇景,与人文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深山藏古寺”的清幽画卷。

同安铜钵岩寺庙

历史沿革上,铜钵岩寺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初为简陋石室,供僧人修行,明万历年间(1573-1620),高僧信公开山扩建,募资修建大雄宝殿、山门等,初具规模,清乾隆三十年(1765),地方乡贤与信众再度修缮,增建钟楼、鼓楼,并请名匠雕刻佛像、绘制壁画,寺庙鼎盛时僧众达百余人,香火遍及闽南,近代历经战火与风雨,主体建筑多有损毁,1980年后,在政府与信众支持下,陆续修复大雄宝殿、观音阁等,恢复宗教活动,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风格,兼有近代修葺痕迹。

寺庙建筑布局依山就势,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两侧辅以钟楼、鼓楼、客堂、斋堂等,整体呈“三进两厢”格局,错落有致而不失庄重,山门为石构牌坊式,额书“铜钵禅林”,门柱镌刻“云带钟声穿林去,月移塔影过溪来”对联,古朴典雅,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像,彩绘泥塑,神态威猛,殿前石狮一对,为清代原物,雕工精细,大雄宝殿为核心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屋脊饰以龙吻、花鸟等闽南特色剪瓷雕,阳光下流光溢彩,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身像,两侧为十八罗汉,木雕金身,法相庄严,殿后岩壁有天然石洞,名“观音洞”,洞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像,洞顶渗水常年不断,滴于石钵中,清冽甘甜,信众称“圣水”,视为消灾祛病之吉祥物。

宗教文化方面,铜钵岩寺庙属禅宗临济宗,历史上曾为闽南禅门重要道场,以“农禅并重”为修行传统,僧人自种自给,与周边村落关系融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寺庙举行盛大庙会,周边及闽南金三角地区信众齐聚,焚香祈福、诵经礼佛、吃斋饭,形成独特的民俗活动,寺内保存有清代木刻《金刚经》一套、明代铜钟一口(钟身铸“万历庚子年造”字样),以及清代“铜钵禅林”摩崖石刻(字径约0.5米,楷书,遒劲有力),均为珍贵文物,寺庙还以“祈福灵验”闻名,尤其祈求子嗣、学业有成者甚多,香火常年旺盛。

同安铜钵岩寺庙

自然景观与寺庙人文交融,构成“一步一景,景中有禅”的意境,寺庙后山“铜钵石”为标志性景观,巨岩高约20米,周长百余米,顶部平整如削,边缘自然凹陷,形倒扣铜钵,岩壁有历代文人题刻十余处,以“佛法无边”“境由心造”等最为醒目,山间溪流潺潺,形成“钵底潭”“洗心瀑”等水景,潭水清澈,游鱼可数,瀑布飞泻如练,声如雷鸣,寺内古木参天,有百年榕树、桂花树、重阳木等,其中一株“连理枝”榕树,两干相依,枝繁叶茂,被誉为“同心树”,象征吉祥团圆,登临寺庙东侧“观日台”,清晨可观云海日出,傍晚可赏同安湾落日,远眺厦门岛轮廓,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项目
地理位置 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铜钵山麓
始建年代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万历年间扩建
建筑风格 闽南传统建筑,清代风格,融合剪瓷雕、木雕、石雕工艺
主要殿堂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洞、钟楼、鼓楼
重要文物 明代铜钟、清代《金刚经》木刻、“铜钵禅林”摩崖石刻
核心景观 铜钵巨岩、观音洞、钵底潭、连理枝榕树、观日台
宗教活动 每年三次观音诞辰庙会、日常诵经、法事、祈福法会

FAQs:

问:铜钵岩寺庙的“铜钵”名称有何由来?
答:名称源于寺庙后山一块天然巨岩,其形倒扣如古代铜钵(一种盛水器),岩顶凹陷处常年积水不涸,宛如钵中盛水,故得名“铜钵岩”,当地传说此岩为观音菩萨净瓶所化,圣水能消灾祈福,因此信众又称其为“圣钵岩”,成为寺庙的标志性景观。

同安铜钵岩寺庙

问:游览铜钵岩寺庙需要注意什么?最佳游览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最佳游览时间为春秋两季(3-5月、9-11月),气候凉爽,适宜登山观景;清晨可赏“铜钵日出”,傍晚能看“莲峰夕照”,景色最佳,注意事项:①寺庙为宗教场所,进入需着装得体(不穿短裤、短裙、吊带),保持安静;②山间路径多石阶,建议穿防滑运动鞋,携带饮用水;③夏季蚊虫较多,可备驱蚊用品;④若参加观音诞辰庙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建议提前查询日期,避开人流高峰,注意保管财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