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法师,俗名李诚,1965年出生于浙江乐清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祖母影响接触佛法,18岁于乐清市某古寺剃度出家,师从当地高僧慧明法师,慧明法师常教导“以戒为师,以诚为本”,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诚信法师的修行之中,也成为他日后弘法利生的核心准则,出家后,他先后在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参学,研习《法华经》《华严经》等经典,并于1995年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回到乐清开始致力于寺院建设、慈善弘法与文化传播。
乐清作为东南沿海经济活跃地区,民间信仰根基深厚,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传统佛教文化式微、部分信众信仰功利化等问题,诚信法师认为,佛教不仅是信仰,更是净化心灵、和谐社会的力量,他先后担任乐清市妙音寺、雁荡山能仁寺住持,推动寺院规范化管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将修行与日常生活、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他的主持下,妙音寺从一座破败小寺发展为集弘法、教育、慈善于一体的佛教活动场所,年均举办法会、讲座50余场,参与信众超万人次,成为当地重要的精神文化阵地。
在慈善公益方面,诚信法师始终践行“慈悲济世”的誓言,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乐清佛教界捐款捐物,筹集善款300余万元;2013年台风“菲特”袭击乐清,他带领僧众深入灾区赈灾,为受灾群众送去食品、药品和临时住所;2020年疫情期间,他发起“同心抗疫”行动,协调捐赠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价值200余万元,并组织寺院僧众为一线医护人员祈福,他还设立“诚信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其中200余名考入大学;定期走访乐清市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慈悲法师”。
为传承佛教文化,诚信法师注重挖掘乐清本地宗教文化资源,他牵头整理《乐清佛教史话》,系统梳理乐清佛教从东晋至今的发展脉络;创办“妙音佛学讲堂”,开设青少年国学班、成人禅修课程,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每年举办“雁荡山佛教文化节”,通过梵乐演出、书画展览、学术研讨等形式,推动佛教文化与旅游、艺术融合,助力乐清文化强市建设,其主编的《诚信法师语录》收录了他弘法数十年的开示精华,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累计发行超10万册,成为许多信众的修行指南。
诚信法师还积极推动社会和谐,担任乐清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以来,他倡导不同宗教间对话交流,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针对部分信众信仰功利化问题,他常在法会上强调:“佛法是心法,诚信是根本,求佛不如学佛,学佛在于做人。”通过引导信众树立正信正念,有效净化了当地宗教风气,其“以诚信立教,以慈悲利生”的弘法理念,获评“浙江省佛教界先进个人”“乐清市慈善事业突出贡献者”等称号。
以下是诚信法师主要弘法与慈善项目一览表:
时间 | 项目名称 | 内容 | 社会影响 |
---|---|---|---|
2008年 | 汶川地震赈灾 | 组织乐清佛教界捐款捐物,筹集善款300余万元 | 为灾区提供紧急援助,展现佛教界社会责任 |
2015年 | 诚信助学基金设立 | 资助贫困学生,覆盖小学至大学阶段,年均发放助学金50万元 | 帮助50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200余名考入大学 |
2018年 | 雁荡山佛教文化节 | 举办梵乐演出、书画展、学术研讨等活动,吸引游客与信众10万人次 | 推动乐清文旅融合,提升佛教文化影响力 |
2020年 | 疫情防控行动 | 捐赠防疫物资,组织僧众祈福,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心理疏导 | 保障当地防疫工作有序开展,缓解社会焦虑 |
2022年至今 | 青少年国学班 | 开设《论语》《弟子规》等课程,结合禅修体验,年均招生200人 | 培养青少年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家庭和谐 |
诚信法师常说:“出家人的‘诚信’,是对三宝的虔诚,对众生的慈悲,对社会的担当。”数十年来,他扎根乐清,以寺为家,以行动诠释信仰,用温暖传递大爱,成为当地佛教界的一面旗帜,更让“诚信”二字在乐清的土地上绽放出智慧与慈悲的光芒。
FAQs
Q1:诚信法师的弘法理念有哪些核心内容?
A1:诚信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以戒为师,以诚为本”为核心,倡导“人间佛教”,强调修行需融入日常生活,他提出“三心”理念:对佛门要有“恭敬心”,对众生要有“慈悲心”,对社会要有“责任心”,主张佛法应与时俱进,通过通俗易懂的讲经、贴近生活的慈善活动,引导信众树立正信,将信仰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动力,实现“人间净土”的理想。
Q2:普通人可以如何参与诚信法师发起的慈善项目?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诚信法师发起的慈善项目:一是直接联系妙音寺或雁荡山能仁寺客堂,了解助学、扶贫、敬老等具体项目的捐赠方式(现金、物资或志愿服务);二是关注“乐清佛教协会”官方公众号,获取项目动态和参与渠道;三是参与寺院举办的慈善义卖、公益讲座等活动,通过身体力行贡献力量,诚信法师强调“随缘布施”,无论金额大小、时间长短,发心清净即可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