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跪拜到灌云,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心灵朝圣,也是一场关于信仰、坚持与慈悲的修行之旅,这位法师法号慧明,自幼在江南古刹剃度,三十年来精研佛典,以“慈悲为怀,度化众生”为己任,2023年初春,他发下宏愿:从杭州灵隐寺出发,以三步一拜的方式,徒步前往江苏灌云的云台山三元宫,全程约1321公里,祈愿国泰民安,众生离苦得乐,这一跪,不仅是身体的俯首,更是对信仰的极致虔诚;这一拜,丈量的是脚下的土地,叩问的是内心的修行。
缘起:一愿千钧,心向灌云
慧明法师的这场跪拜,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植于多年的修行与对众生的悲悯,灌云的云台山三元宫,始建于唐代,是苏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观音菩萨曾在此显圣,故有“东土普陀”之称,多年前,慧明法师曾游历至此,见三元宫历经千年风雨,殿宇虽几经修缮,却仍香火鼎盛,信众络绎不绝,尤其看到许多从偏远地区前来的信众,或为病痛祈福,或为家庭祈愿,眼中闪烁着对平安的渴望,法师心中触动:“佛法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苦难,便是我的苦难,若能以自身之苦,代众生祈愿,或可为一方带来安宁。”
2023年元宵节,慧明法师在灵隐寺举行“发愿仪式”,面对佛像,他焚香立誓:“弟子慧明,愿以肉身叩拜千里,从杭州至灌云,每一步皆念众生苦,每一拜皆祈世间安,纵千难万险,此心不退。”消息传出,僧俗二众震动,有人敬佩其勇气,有人担忧其身体,但法师心意已决:“修行不在深山,而在红尘,跪拜之路,便是度化之路——既度化众生,也度化自我。”
征程:三步一拜,步步莲花
从杭州灵隐寺到灌云三元宫,1321公里的路程,对常人而言已是挑战,更遑论以跪拜前行,慧明法师的行囊极简:一件僧袍、一双布鞋、一个装着经书和干粮的布袋,以及一颗坚定的心,他的跪拜方式严格遵循古制:每行三步,便跪拜一次,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然后俯身触地,额头轻叩地面,口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套动作重复一次,约需一分钟,一天下来,仅跪拜便需数千次。
跪拜行程关键节点记录(部分):
日期 | 地点 | 累计里程(公里) | 当日事件与感悟 |
---|---|---|---|
3月1日 | 杭州灵隐寺 | 0 | 出发仪式,众僧诵经相送,法师写下:“此去不求归,只为众生回。” |
3月15日 | 苏州太湖畔 | 180 | 遇暴雨,泥泞难行,膝盖磨破,鲜血染红地面,默念《心经》:“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
3月28日 | 扬州瘦西湖 | 380 | 信众自发跟随,送水送药,有老人跪拜相随,法师扶起老人:“您的心意,我已收到。” |
4月10日 | 淮安古淮河 | 720 | 连日阴雨,布鞋湿透,脚趾溃烂,夜宿破庙,点灯抄写《地藏经》,愿“地狱尽空,方证菩提”。 |
4月25日 | 连云港花果山 | 1100 | 远望云台山轮廓,见山间云雾缭绕,如佛光普照,法师泪目:“不远矣,不远矣。” |
5月1日 | 灌云三元宫 | 1321 | 抵达山门,三步一拜入大殿,跪拜观音像前,诵《大悲咒》百遍,声泪俱下:“众生平安,便是圆满。” |
这段路途,法师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江南的春雨连绵,让泥泞的小路成了“泥潭”,跪拜时膝盖陷入泥中,拔出时带出血丝;夏日的烈日灼烤,汗水浸透僧袍,干裂的嘴唇渗出血丝,只能靠沿途信众送来的清水解渴;偶尔遇到荒野,夜宿破庙,与蛇鼠为伴,却始终“心不动念,不惧不怖”,最让法师动容的,是沿途的信众,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牙牙学语的孩童,有人送来热腾腾的斋饭,有人跪在路边与法师一同叩拜,有人甚至自发组织车队,跟随法师身后,默默守护,法师常说:“我不是一个人在走,是众生与我同行。”
抵达:云台山下,慈悲圆满
2023年5月1日清晨,灌云三元宫的山门前早已聚集了数千信众,当慧明法师以三步一拜的方式缓缓走近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哭声,此时的法师,消瘦憔悴,皮肤黝黑,僧袍破旧,但双眼却清澈如水,充满了慈悲与坚定,他跪拜在三元宫正殿的观音像前,双手合十,用沙哑的声音诵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诵经完毕,法师起身,与信众交流,一位带着瘫痪儿子的母亲跪在他面前,泪流满面:“师父,求您救救我的孩子!”法师轻轻抚摸孩子的头,说:“众生皆苦,但苦中自有希望,你孩子的病,需医,更需心,你每日念佛,为孩子回向,便是最好的药方。”随后,法师将自己一路抄写的《心经》《大悲咒》赠予信众,说:“我走了千里路,只为告诉大家:佛法不在远方,而在心中,心怀慈悲,步步皆是道场。”
灌云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也对慧明法师的朝圣给予了高度评价,三元宫住持释悲月法师说:“慧明法师以肉身叩拜千里,展现了佛教‘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这不仅是对信仰的坚守,更是对众生的慈悲,他的到来,为灌云的宗教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响:跪拜之后,修行不止
慧明法师的跪拜之旅,通过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感动了无数人,有人评论:“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用行动诠释信仰的力量。”也有人说:“看到法师跪拜的照片,我重新思考了‘坚持’的意义。”更有一位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以前觉得佛法很遥远,现在才明白,法师的每一步跪拜,都是在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像法师一样,不退缩、不放弃,心怀善意,坚持下去。”
法师抵达灌云后,并未停下修行的脚步,他在三元宫住了下来,每日为信众讲经说法,带领大家诵经、打坐,还将沿途的见闻写成《千里跪拜记》,记录路上的艰辛与感悟,以及与众生相遇的故事,他在书中写道:“跪拜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身体的磨砺,让心更加清净、更加慈悲,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时时勤拂拭’,在待人接物中‘念念为众生’。”
慧明法师的故事仍在流传,从杭州到灌云的1321公里,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路线,更是一条心灵觉醒的道路,他的跪拜,让我们看到: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慈悲不是遥不可及的境界,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正如法师所说:“愿众生皆得安乐,愿世间再无苦难,这,便是我跪拜的意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法师长途跪拜的“苦行”与佛教中的“自虐式修行”有何区别?
解答:佛教中的“苦行”并非“自虐”,而是通过磨砺身心,去除贪、嗔、痴等烦恼,增长定力与智慧,慧明法师的跪拜,核心是“慈悲”与“利他”——他并非为自身苦乐,而是为众生祈愿,每一跪皆是对众生的悲悯,每一拜皆是对佛法的践行,这种修行以“度化众生”为目标,符合佛教“菩萨行”的精神,与单纯折磨身体的“自虐式修行”有本质区别,正如法师所言:“苦行的意义,在于让心更加柔软,更能体会众生的苦难,而非执着于身体的痛苦。”
问题2:灌云三元宫作为佛教圣地,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内涵?
解答:灌云三元宫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苏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圣地之一,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观音信仰”,相传观音菩萨曾在此显圣,宫内供奉的“送子观音”“观音大士”像备受信众崇敬,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日),都会举行盛大法会,吸引数十万信众朝拜;二是“文化融合”,三元宫地处云台山,此地自古为佛教、道教交融之地,宫内既有佛教殿宇,也有道教神像,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特色;三是“历史见证”,三元宫历经战乱与自然灾害,多次毁坏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其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苏北宗教文化史”,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