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近代何以堪称菩萨救世济民的时代?

近代中国(1840—1949)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时代:列强环伺、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从鸦片战争的炮声到甲午海战的悲歌,从庚子国难到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苦苦挣扎,正是在这片血与火的土地上,无数仁人志士如群星般涌现,他们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以“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用生命诠释了“菩萨”的真谛——不是神坛上的偶像,而是人间的救度者,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正是由这些“人间菩萨”铺就的奋斗长卷,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民族筑起脊梁,以慈悲之心为苍生点亮希望。

近代应是菩萨

苦难时代的呼唤:为何近代“应是”菩萨?

“菩萨”的本意是“觉有情”,即觉悟自身并引导众生脱离苦海,近代中国的“苦”,是亡国灭种的危机,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鸣,当封建王朝腐朽不堪,当列强铁蹄踏碎山河,当普通民众在战乱、饥荒、疫病中挣扎求生,时代迫切需要有人站出来,以“菩萨心肠”体恤民瘼,以“霹雳手段”破除枷锁,这种“应是”,不是宗教的宿命,而是历史的必然——在黑暗中,总需要有人擎火把;在绝望中,总需要有人做灯塔,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虎门销烟,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慷慨赴死,从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呐喊,到无数无名战士在战场上前仆后继,他们用行动证明:近代中国的苦难,需要“菩萨”精神来救赎;民族的复兴,需要“菩萨”担当来引领。

人间菩萨的群像:不同领域的救度者

近代的“菩萨”,并非特指某一类人,而是遍布各个领域:他们可能是挥斥方遒的思想家,可能是投身革命的斗士,可能是默默耕耘的教育家,也可能是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慈悲”与“担当”,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的精神图谱。

领域 代表人物 主要事迹 “菩萨精神”体现
思想启蒙 鲁迅 弃医从文,以笔为刃,写下《狂人日记》《呐喊》,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国人。 以“疗救国民精神”为己任,甘做“孺子牛”,为民族“俯首甘为孺子牛”。
民族革命 孙中山 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提出“三民主义”,屡败屡战,至死不忘“革命尚未成功”。 以“天下为公”为理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奔走呼号,不计个人得失。
平民教育 陶行知 推行“生活即教育”,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让教育深入贫民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底层民众开启智慧之门,甘做“人民的教育家”。
科技救国 詹天佑 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打破“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攻克“人”字形铁路难题。 以技术报国,为民族工业奠基,用实干精神打破列强垄断,为“自强”铺路。
抗战英雄 张自忠 台儿庄战役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牺牲时言:“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 以“战死沙场,幸事耳”的决绝,为民族存亡血战到底,尽显“舍生取义”的担当。
底层抗争 无名烈士 红军长征途中,炊事员为保护铜锅(象征革命火种)牺牲,临死仍紧抱铜锅。 以平凡之躯扛起时代重任,默默奉献,用生命守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

这些“人间菩萨”,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默默无闻,但他们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以慈悲心体察苦难,以行动力改变现实,以牺牲精神照亮未来,他们不是神,却有着“菩萨”般的胸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悲悯,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的无私,张自忠“战死沙场”的决绝,都是对“菩萨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近代应是菩萨

菩萨精神的内核:从“救度”到“觉醒”

近代“菩萨”的核心精神,可概括为“三心”:慈悲心、担当心、赤子心

  • 慈悲心是底色:他们深知民众疾苦,如鲁迅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始终将“救孩子”作为使命;陶行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为了让穷孩子有学上,他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走进田间地头。
  • 担当心是脊梁:面对国家危亡,他们从不退缩,孙中山在《檀山华侨兴中会宣言》中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一生践行“革命”;抗战时期,无数普通士兵放下锄头拿起枪杆,他们说“为了不让子孙再受苦,我们这代人必须扛”。
  • 赤子心是动力:他们深爱这片土地,深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顶着列强嘲讽,说“中国工程师能行!”;李大钊在绞刑架前高呼“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胜利”,用生命诠释“为理想献身”。

这种精神,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它不是消极的“救苦救难”,而是积极的“改造世界”——通过唤醒民众、推动变革、抵御外侮,让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走向觉醒,从沉沦中走向复兴。

当代回响:菩萨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菩萨精神”依然闪耀,从脱贫攻坚中“扎根大山40年”的张桂梅,到抗疫前线“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袁隆平,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近代“人间菩萨”的担当。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的积累,更需要精神的支撑,近代“菩萨”用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是心怀慈悲的担当;真正的伟大,是平凡中的坚守,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近代应是菩萨

FAQs

Q1:近代“菩萨”与宗教中的“菩萨”有何区别?
A:宗教中的“菩萨”是超自然的信仰对象,具有神通广大的能力,而近代“菩萨”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凡人之躯行“菩萨”之事,通过实际行动(如思想启蒙、革命斗争、教育普及等)救度民族于苦难,前者是精神信仰的象征,后者是人间情怀的实践,但核心都指向“慈悲利他、担当奉献”。

Q2:在和平年代,我们还需要“菩萨精神”吗?
A:当然需要,和平年代虽无战火硝烟,但挑战依然存在:乡村振兴需要“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科技创新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社会服务需要“捧着一颗心来”的真诚,近代“菩萨精神”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和“舍小我为大我”的担当,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民族进步的动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