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照前法师

照前法师(1868-1945),近代江苏镇江金山江天寺(金山寺)著名高僧,禅净双修典范,戒行精严,以弘法利生、培育僧才为己任,其修行思想与实践对近代江南佛教复兴影响深远,法师俗姓张,名照前,出生于镇江丹徒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自幼体弱多病,目睹世间疾苦,少年时便萌生“出世解脱、度众生苦”之愿,17岁那年,因缘成熟,依镇江竹林寺德明和尚剃度出家,法号照前,受具足戒后,他不满足于现状,先后赴扬州高旻寺、浙江宁波天童寺等名蓝参学,依止明心禅师、寄禅和尚(八指头陀)等大德,精研禅法、天台教观,兼习净土法门,逐渐形成“以戒为基、禅净双修、慈悲济世”的修行理念。

照前法师

照前法师的修行历程始终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准则,1890年,他在高旻寺参禅期间,严格遵守“农禅并重”的古制,每日除坐香参究外,还协助寺中耕种、典座(负责斋堂),在繁重的劳作中磨砺心性,体悟“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的禅意,1895年,法师回到镇江,驻锡金山寺,彼时金山寺历经太平天国战乱,殿堂倾颓,僧众离散,杂草丛生,见此情景,法师发下宏愿:“若不重兴此寺,誓不退居!”他带头节衣缩食,率众清荒运砖,亲自参与修复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工程,历时十年,终使古刹重光,梵音再起,在此期间,他每日凌晨三时即起,礼佛诵经,坐香不辍;午后则为僧众开示《楞严经》《阿弥陀经》等,以“深入浅出、理事圆融”的讲风格调,让普通学僧也能契入佛法奥义,其座下常聚集数百人,金山寺道风由此振刷一方。

1910年起,照前法师将目光投向僧伽教育,深刻认识到“佛法之兴,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于教育”,他在金山寺创办“金山佛学院”,亲任院长,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只重经论、轻视世学”的局限,涵盖佛学经论(如《法华》《华严》)、戒律实践(如《四分律》)、文化素养(如国文、历史、算术)及丛林规约等,并首创“学僧劳动制”,要求每日午后参与寺内农作、清扫,做到“学修一体、知行合一”,其培养的学僧如太虚大师弟子开悟、慈舟法师等,后来均成为近代佛教的中坚力量,弘法一方,续慧命于不绝,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慈善,设立“金山念佛社”,免费为贫病者提供斋饭、药品,每逢水旱灾害,必率僧众募集善款,赈济灾民,以实际行动践行“菩萨道精神”,深得地方民众敬重,被誉为“慈悲和尚”。

照前法师的修行思想以“戒、定、慧”三学为纲,核心是“禅净双修,归趣净土”,他常开示:“戒是菩提根本,定是慧心之体,慧是照用之机,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认为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唯有严持戒律,方能“防非止恶,心无所染”;在此基础上,通过坐禅观心,开发本具智慧,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而净土法门则契合理性契机,主张“信深愿切,持名待归”,以“信、愿、行”三资粮,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强调“禅净不二”,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的“持名念佛”本是一体:“念佛时,心即是佛;参禅时,佛即是心,念佛而不着相,即是禅心;参禅而发愿往生,即是净土。”这一思想融合禅净之长,为末法时代众生提供了“易行而稳当”的修行路径。

照前法师

1925年,照前法师应上海玉佛寺之请,宣讲《阿弥陀经》,听众逾千人,盛况空前,其“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即“佛法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开始广泛传播,1935年,金山寺藏经楼重建竣工,法师亲自主持迎请明代《北藏》入寺,并组织僧众整理典籍,使珍贵的佛教文化得以传承,1945年,抗战胜利之际,法师预知时至,于金山寺丈室安详示寂,世寿77岁,僧腊60载,圆寂前,他留下遗训:“生死本自如来,去留不碍真性,汝等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续佛慧命,利益众生。”四众弟子数千人送葬,哀荣备至,其舍利后被分供于金山寺、玉佛寺,供后人瞻仰。

照前法师一生致力于道场建设、僧伽教育、慈善弘法,以“苦行僧”的精神践行“人间菩萨道”,重振了金山寺的道风,推动了江南佛教的复兴,其“禅净双修、农禅并重、学修一体”的思想,至今仍被汉传佛教寺院奉为修行圭臬,对现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启示。

年份 年龄 主要事件
1868 0 俗姓张,出生于江苏镇江丹徒
1885 17 于镇江竹林寺出家,受具足戒
1890 22 赴浙江宁波天童寺,从寄禅和尚学习天台教观
1895 27 回镇江金山寺,发愿重兴古刹
1905 37 金山大雄宝殿修复完工,启建水陆法会
1910 42 创办金山佛学院,革新僧伽教育
1925 57 应邀至上海玉佛寺讲经,弘法影响力扩大
1935 67 金山寺藏经楼重建竣工,珍藏明代《北藏》
1945 77 于金山寺安详示寂,留“以戒为师”遗训

FAQs

照前法师

问:照前法师为何强调“禅净双修”?这种修行方式对现代人有何意义?
答:照前法师强调“禅净双修”,核心是基于对末法时代众生根机的深刻洞察,他认为,禅宗“明心见性”需上等根机,易落空谈;净土“持名待归”则普被三根,但若缺乏禅观智慧,易偏执他力,禅净双修,以禅为导(破无明、显自性),以净为归(仗佛力、生净土),既需自力参究,复仗佛力接引,是“契理契机”的修行法门,对现代人而言,生活节奏快、压力重,禅修可帮助“静心观照”,缓解焦虑;净土念佛则提供“精神寄托”,在不确定中寻求安心,二者结合,既能“入世担当”(禅的积极),又能“出世解脱”(净土的超越),是现代人平衡身心、安顿生命的智慧选择。

问:照前法师创办的金山佛学院有哪些创新?对当代僧教育有何启示?
答:金山佛学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佛学世学并重”,不仅讲授经论戒律,还增设国文、历史等课程,培养僧才的综合素养;二是实践“学修一体化”,要求学僧每日参与劳动(如农作、典座),避免“纸上谈兵”;三是管理“丛林学院化”,将传统丛林规约与现代教育制度结合,建立系统的考核与培养机制,对当代僧教育的启示在于:僧教育需坚持“戒律为根本”,同时适应时代需求,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培养“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僧才;既要重视“学院教育”的系统化,也要保留“丛林生活”的实践性,让僧人在“学中修、修中学”,真正成为“荷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