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众生根机陋劣,烦恼厚重,难凭自力了脱生死,净宗法师常以慈悲心开示净土法门之要,引导众生信愿念佛,求生极乐,最新开示中,法师特别强调“信深信、愿切愿、行专行”三资粮的圆融,指出净土法门是弥陀本愿的悲力流露,众生只需至诚信受,专称弥陀名号,便可蒙佛接引,究竟解脱。
法师首先阐释“信”为净土之宗要,信者,深信弥陀本愿不虚,深信众生皆可往生,深信弥陀愿力能摄受一切念佛人,末法众生常因业障深重、福薄德浅而自疑:“我业障如此,弥陀会摄受我吗?”法师开示:“弥陀之悲如大海,容纳百川;弥陀之愿如虚空,遍覆一切,众生但有一念信愿,如子忆母,弥陀必不舍离。”信之深浅,决定愿之切否,故信为根本,须将疑情彻底放下,全然托付。
“愿”为净土之导归,切愿往生净土,方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法师指出,许多人念佛多年,往生愿不切,仍是贪恋世间名利、眷属,犹如身在牢狱却乐在其中,法师劝诫:“当观娑婆之苦,三恶道之险,如火烧眼;思极乐之乐,七宝池中,华开见佛,如渴得饮,唯有切愿,方能推动念佛之力。”愿之切否,体现在是否将“求生净土”作为生命第一目标,放下对世间法的执着,以“今生了定,此生了办”的决心专修念佛。
“行”为净土之实践,即专称弥陀名号,法师强调,念佛贵在“专一”,不夹杂、不间断,有人念佛时兼修种种法门,或求神通、或求感应,此乃夹杂,反障往生之业,法师开示:“净土法门以称名为正行,万善为助行,但念弥陀,不念余佛;但念弥陀,不念余法。”念佛时,无论口称、默念,皆需摄心一处,不随念转,不随境转,法师以“念兹在兹”四字归纳,即心中唯有弥陀,佛号不断,便是真修行。
为引导众生实修,法师进一步将念佛层次归纳如下,以表格明晰:
念佛层次 | 特征说明 |
---|---|
口称佛名 | 专注出声或默念,字字分明,不令散乱 |
意系佛号 | 佛号在心,不随外境转,烦恼起时以佛号伏之 |
心念弥陀 | 心佛不二,如母忆子,佛号与心念合一 |
佛心相应 | 与弥陀愿海感应道交,深信切愿,临终必定往生 |
法师特别提醒,念佛不必追求玄妙境界,唯以“信深信、愿切愿、行专行”为准则,即使偶尔昏沉、杂念,亦不必自责,只要能觉察,拉回佛号,便是功夫,念佛是心念的修行,非口头的数量,日久功深,自然心开意解,烦恼轻安。
针对现代人“工作繁忙、难以专修”的困惑,法师开示:“念佛不拘形式,行住坐卧皆可念,通勤路上默念,做家务时心中系念,工作间隙片刻佛号,皆是修行,关键在于‘不中断’,如线穿珠,珠珠不断,线即是佛号。”念佛的功德在于“至诚称念”,而非时长多少,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念佛,汇聚成往生资粮,最为稳当。
法师以“放下、信愿、专修”六字劝勉众生:放下对自力的执着,深信弥陀愿力;切愿往生,厌离娑婆;专称佛名,一生不退,若能依此而行,纵是业障凡夫,亦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永脱轮回。
FAQs
问:念佛时杂念很多,总是控制不住,怎么办?
答:净宗法师开示,杂念是众生心性的自然现象,不必强行断除,亦不必因此烦恼,念佛时,杂念起时,如云遮日,不必与云对抗,只需轻轻将心拉回佛号,如同“牧牛”,牛(杂念)跑时,只需拉绳(佛号),不必打骂,久而久之,佛号纯熟,杂念自然减少,关键在于“不随念转”,佛号是锚,任杂念起落,心系佛号不散,即是真修行。
问:如何判断自己的往生信愿是否坚固?
答:法师指出,信愿坚固与否,可从三处检验:一是否厌离娑婆,对世间名利、眷属不再贪恋,深知娑婆是苦;二是否欣求极乐,常思极乐依正庄严,渴望见佛闻法;三是否专念弥陀,不夹杂其他法门,不怀疑弥陀愿力,若三者皆具,信愿已坚固;若有不足,当多读净土经典,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以佛言教深化信愿,切莫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