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大安法师谈科技,科技时代,如何以佛法智慧观照科技发展?

在当代社会,科技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通讯、医疗到教育、娱乐,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物质便利性,却也伴随着信息过载、精神空虚、伦理失范等隐忧,对于科技这把“双刃剑”,净宗大德大安法师曾从佛法的智慧视角出发,对科技的本质、影响及人类应持的态度作出深刻开示,为现代人如何在科技洪流中安身立命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大安法师 说科技

大安法师首先指出,科技本身是“缘起性空”的产物,并无绝对的善恶属性,其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发心与目的,从佛法“一切唯心造”的根本观点来看,科技是人类心识外化的工具,是人类“分别执着”与“创造思维”的结合体,正如他在开示中所言:“科技如镜,照人自性;镜本无染,染在人心。”科技本身不具备道德判断力,既能成为连接善缘的桥梁,也可能沦为放大欲望的帮凶,互联网技术既能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也能成为传播暴力、色情的渠道;既能让相隔万里的人即时沟通,也可能让人沉溺虚拟社交而忽视现实情感,科技的“善”与“恶”,本质上反映了使用者内心的“净”与“染”。

法师强调,科技的核心价值应服务于“离苦得乐”的生命终极目标,而非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攀缘,现代社会将科技视为“进步”的唯一标尺,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技术突破,却往往忽视了科技对人类心灵生态的冲击,他指出,当人们过度依赖科技带来的感官刺激,如沉迷短视频、网络游戏时,内心的“定力”便会逐渐丧失,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切割,最终陷入“越刺激越空虚,越空虚越刺激”的恶性循环,这种对科技的“异化”,本质上是对“科技是工具”本末倒置的认知——人不再是科技的主人,反而成了科技的奴隶,大安法师以“如人骑马,若能御马,则马代其劳;若为马所驭,则反受其累”为喻,提醒现代人需保持对科技的清醒认知,避免被其裹挟。

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大安法师提出“科技向善”需以“慈悲”与“智慧”为双翼,他认为,科技的运用应当以“利他”为出发点,而非满足个人或集团的贪嗔痴,在人工智能领域,若技术研发以促进人类福祉、解决社会问题(如疾病治疗、环境保护)为目标,便能体现科技的“慈悲”属性;若被用于监控、战争或加剧社会不平等,则违背了科技应有的伦理底线,法师特别指出,科技的发展必须与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步,否则技术越先进,对人类精神的伤害可能越大,他以“核能技术”为例,既能和平利用发电,也能制造毁灭性武器,关键在于人类是否具备“止恶行善”的智慧与担当。

在修行层面,大安法师认为科技时代更需要“返璞归真”的修行智慧,面对信息爆炸的冲击,他提倡“收放心”的修行方法,通过简化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电子设备使用,为内心留出“静虑”的空间,每日设定“无屏幕时间”,通过诵经、禅修、亲近自然等方式,让浮躁的心逐渐沉淀,法师并不排斥善用科技辅助修行,如利用佛学APP学习经典、通过在线平台参与共修,但强调“工具终是工具”,真正的修行需在“事练”中完成——即在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中磨练心性,而非单纯依赖虚拟空间的“便捷”,他认为,科技若能帮助人们更快接触正法、生起正念,便是“善用”;若让人沉迷于“电子修行”的表象,忽视实修实证,则是“误用”。

大安法师 说科技

以下通过表格对比科技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及大安法师的核心观点:

层面 科技的积极影响 科技的潜在风险 大安法师的核心观点
本质认知 提升生活效率,拓展认知边界 导致“工具理性”膨胀,忽视人文关怀 科技如镜,善恶在心,需保持“主仆”认知
生命价值 辅助解决生存问题,改善物质条件 诱发欲望攀缘,加剧精神空虚 科技应服务于“离苦得乐”,而非满足贪嗔痴
伦理道德 促进信息透明,推动社会公益 催生技术滥用,挑战传统伦理底线 科技需以“慈悲”为怀,“智慧”为导,利他为本
修行实践 提供便捷的学佛渠道(如在线共修) 导致“电子修行”依赖,弱化实修功夫 善用科技辅助,但需在“事练”中磨炼心性

大安法师对科技的思考,并非简单的“拒斥”或“崇拜”,而是倡导一种“中道”的智慧——既积极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让科技异化人的本质,他提醒现代人,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应是帮助人类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回归“明心见性”的生命本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以佛法智慧为导航,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照亮人类心灵的“明灯”,而非遮蔽星空的“迷雾”。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避免孩子过度沉迷电子产品?
解答:大安法师认为,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科技产品,关键在于“家长以身作则”与“培养正念习惯”,家长需先放下对手机的依赖,为孩子树立“放下屏幕、回归生活”的榜样;通过设定“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如每日不超过1小时),用阅读、户外运动、亲子手工等有意义的活动替代虚拟娱乐;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正念意识”,让他们明白“工具为人所用”,而非“人为工具所役”,可通过讲述科技利弊的故事、参与公益实践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大安法师 说科技

问题2:如何看待人工智能(AI)的发展对人类修行的影响?
解答:大安法师指出,AI作为科技的延伸,其影响仍取决于人类的使用发心,若AI被用于弘法利生(如辅助佛经翻译、智能解答学佛疑问),能成为传播正法的“善缘”;若被用于满足“控制欲”或“替代人际情感”,则可能助长“我执”,对修行者而言,AI的出现更应引发对“心性”的反思:AI能模拟人类思维,却无法复制“慈悲心”与“觉悟性”,真正的修行需在“待人接物”中修“慈悲”,在“面对困境”中修“智慧”,而非依赖技术替代实修,他强调,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心为根本”,唯有向内观照、降伏其心,才能在技术变革中保持定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