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陈星为何愿做菩萨?他的故事里藏着怎样的慈悲与愿力?

陈星第一次说出“愿做菩萨”四个字时,是在社区养老院的走廊里,那天他刚帮87岁的王奶奶调好手机音量,老人握着他的手反复说:“小陈啊,你比我亲孙子还贴心。”他蹲下身平视老人,眼眶有点红,轻声说:“奶奶,我不图您什么,就想做您身边的一盏小灯,照亮一点是一点。”后来这句话传开了,有人笑他“痴人说梦”,有人赞他“菩萨心肠”,他却只是摇摇头,继续默默做着自己的事,对他而言,“愿做菩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在烟火人间里种下的菩提种子。

陈星愿做菩萨

陈星出生在江南小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厂工人,日子不富裕,但总把“帮人”二字挂在嘴边,小时候巷子里有位独居的张爷爷,冬天没暖气,母亲每天都会多带一碗热粥过去;邻居孩子放学没人接,父亲总会顺路牵着孩子一起回家,这些小事像春雨,无声地渗进陈星心里,他记得有次发高烧,母亲背着他去医院,路上遇到一位推三轮车的老人摔倒了,母亲二话不说放下他就去扶,后来才知道老人崴了脚,母亲又陪着他走了两公里才找到诊所,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他敷毛巾,一边说:“人活着,不能只想着自己,能帮一把是一把,心里踏实。”这句话,成了陈星后来人生路上的“指南针”。

大学毕业后,陈星没像同学那样扎堆进大城市,而是回到了家乡,在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做社工,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浪费学历”,他却觉得这里才是最需要他的地方,社区里有位瘫痪十几年的李叔叔,子女在外打工,常年卧床生褥疮,陈星每周三次上门,帮他擦身、换药、按摩,还自费买了防褥疮气垫,李叔叔总说:“小陈,你不用这么麻烦,我这把老骨头不值钱。”陈星一边给他洗脚,一边笑着说:“叔叔,您活着,就是我们这些街坊的福气,我帮您,就是帮大家留住这份福气。”后来李叔叔的子女回来了,非要塞钱给他,陈星拒绝了,只说:“你们好好陪叔叔,比什么都强。”

真正让陈星坚定“愿做菩萨”的,是2020年疫情期间的一件事,那时社区被封控,一位独居的陈奶奶突发心脏病,子女都在外地,情急之下拨通了社区服务热线,陈星接到电话时,外面下着大雨,他穿上雨衣就往老人家里跑,老人已经昏迷,他一边联系救护车,一边跪在地上给老人做心肺复苏,后来救护车来了,医生说“再晚五分钟就来不及了”,陈星却累得瘫坐在地上,雨衣里的衣服全湿透了,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那天晚上,他守在医院走廊,看着老人脱离危险,心里突然特别平静,他想起了小时候母亲说的“心里踏实”,原来这种踏实,不是来自得到了什么,而是来自“我尽力了,别人因为我而好了一点”。

从那以后,“愿做菩萨”成了陈星的生活日常,他把自己的时间分成三块:工作、助人、学习,工作日他在社区服务中心处理居民琐事,周末去敬老院做义工,晚上则在网上自学心理学、护理知识,想着能更好地帮助别人,有人问他:“你这么忙,不累吗?”他笑着说:“累啊,但看到老人笑了,孩子安心了,我心里就甜。”他的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社区里需要帮助的人:3栋的王爷爷要定期取药,5栋的小雨放学没人接,8栋的赵阿姨腿脚不便需要代购……这些琐碎的“小事”,被他当成“大事”一样认真对待。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陈星还发起了一个“微光志愿队”,号召社区居民一起做公益,刚开始只有几个人,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退休教师义务给孩子们补课,上班族周末去社区打扫卫生,医生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志愿队的名字叫“微光”,陈星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小灯,光可能不大,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社区。”“微光志愿队”已经有50多个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0小时。

陈星愿做菩萨

陈星常说:“菩萨不是庙里的泥塑,是活在心里的那份慈悲,我不求成佛,只求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能伸出手;在别人黑暗的时候,能亮一点光。”他的生活很简单,一件洗得发白的T恤,一双旧运动鞋,背着一个装满志愿者手册和居民档案的背包,走在社区的每一条小巷里,有人问他:“你这样一辈子,值得吗?”他总是指着社区墙上的一张照片说:“你看,那是李叔叔去年生日时,我们一起拍的,他笑得像个孩子,这就值得了。”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陈星践行“菩萨行”的具体行动,以下用表格归纳他的日常实践与核心理念:

行动类型 具体事例 核心理念
日常关怀 每周上门帮助瘫痪老人擦身、换药,陪独居老人聊天解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他人长辈视为自家长辈
社区服务 发起“微光志愿队”,组织居民参与环保、助学、助老活动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平凡行动汇聚温暖力量
危机援助 疫情期间冒雨送突发心脏病的独居老人就医,跪地做心肺复苏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技能赋能 自学心理学、护理知识,为社区居民开展急救培训、心理疏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专业能力赋能他人
代际沟通 组织“老少结对”活动,让老人教孩子传统手艺,孩子陪老人用智能手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打破年龄隔阂,传递双向温暖

陈星的“愿做菩萨”,不是高高在上的悲悯,而是脚踏实地的陪伴;不是刻意的修行,而是自然的流露,他就像社区里的一棵老槐树,默默扎根,为来往的行人遮风挡雨,有人说他是“活菩萨”,他总是摆摆手说:“我哪是什么菩萨,就是个普通人,做了点普通事。”可正是这些“普通事”,让“菩萨”二字有了温度,有了力量,在烟火人间里闪闪发光。

或许,“愿做菩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成为多么伟大的存在,而在于永远保持一颗利他的心,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用善意照亮他人,用温暖治愈世界,陈星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菩萨,只要愿意伸出手,就能让这个世界多一点光。

FAQs

陈星愿做菩萨

问:普通人没有宗教信仰,可以践行“菩萨精神”吗?
答:当然可以。“菩萨精神”的核心是“慈悲”与“利他”,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和道德实践,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就像陈星,他并非佛教徒,但通过日常的志愿服务、对邻里的关怀、对困境者的援手,同样践行了“菩萨精神”,普通人可以在生活中从点滴做起: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参与社区公益、对陌生人保持善意,这些行动都是在传递“菩萨精神”的温度,它不需要仪式或教条,只需要一颗愿意为他人着想的心。

问:愿做菩萨是否意味着要牺牲自我、完全不顾个人生活?
答:并非如此,真正的“菩萨行”是“自利利他”的平衡,而非自我牺牲,陈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通过学习提升能力,在服务中感受价值与快乐,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利”,如果完全牺牲自我,不仅难以持续,还可能陷入“耗竭”,健康的利他应该是“先照顾好自己,再照亮他人”——就像飞机上的安全提示“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只有自己内心充盈,才能持续为他人提供支持,陈星的“愿做菩萨”,是带着智慧和温度的利他,而非无条件的自我消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