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真法师资料

果真法师,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禅门尊宿,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积极的入世弘法精神,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的一生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己任,在禅宗修证、经典阐释、佛教教育及社会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是传统佛教智慧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果真法师资料

生平与出家因缘

果真法师俗姓李,196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儒释道经典兴趣浓厚,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生老病死之苦,萌生出家修行、寻求生命真谛之念,1981年,十八岁的法师毅然前往镇江金山寺,依止上体下光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名“果真”,取“果证真如”之意,在金山寺期间,他精研戒律,早晚课诵从不懈怠,同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系统学习佛法三藏十二部,毕业后又至福建莆田广化寺佛学院深造,师从著名高僧圆拙长老,深入禅宗典籍,参究“念佛是谁”话头,奠定了坚实的禅修基础。

修行与参学经历

果真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为要,青年时期,他遍参国内名山大刹,先后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广东南华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等禅宗道场参学,在高明大德座下参究心要,曾于闭关中精进用功,突破禅修难关,契悟心性,其修行风格强调“农禅并重”,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禅修精神融入日常劳作与待人接物之中,他常说:“佛法不在文字中,亦不离文字,文字是渡河之筏,登岸之后,应舍筏而行。”这种对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深刻体悟,使其开示语言精炼,直指人心,深受学人喜爱。

弘法事业与道场建设

果真法师弘法足迹遍及海内外,以“弘扬正法、净化人心”为宗旨,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990年起,他应邀至各地讲经说法,阐释《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等经典,以现代语言诠释深奥佛理,使古老智慧贴近当代生活,2000年,法师出任江苏扬州文峰禅寺住持,着手重建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历史名刹,历经十余年,将文峰禅寺打造成集修行、弘法、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丛林,寺内开设“文峰佛学讲堂”,定期举办禅修营、居士培训班,每年培养数千名佛教人才。

果真法师资料

果真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慈善事业,发起“文峰爱心基金”,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支援灾区建设,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他常说:“佛教不仅是出世的学问,更是入世的智慧,应慈悲济世,服务社会。”在对外交流方面,法师曾多次赴东南亚、欧美等地弘法,促进中外佛教文化的互鉴与融合,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与尊重。

思想特色与著作

果真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宗为核心,融汇净土、教下诸宗,强调“禅净双修”,主张“以禅为体,以净为用,教观并重”,他提出“生活即禅”的理念,倡导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中保持觉知,修习慈悲与智慧,认为“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皆菩提”,这种将修行融入生活的思想,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便捷的修行路径。

法师著作颇丰,著有《果真法师讲金刚经》《禅与人生》《六祖坛经的现代启示》《农禅日记》等十余部作品,禅与人生》一书以平实语言探讨生命意义,成为畅销佛教读物,被译为多种文字发行,其讲经视频在各大佛教平台广泛传播,累计受众超千万人次,成为新时代弘法的重要载体。

果真法师资料

主要弘法活动与贡献(表格简述)

时间 主要事件 贡献与影响
1981-1985 于金山寺出家,就读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奠定佛学理论基础,系统学习戒定慧三学
1986-1990 参学于云居山、南华寺等禅宗道场,闭关参禅 契悟心性,深化禅修体验,形成独特禅法风格
1990-2000 应邀至各地讲经,阐释经典 推动佛法普及,以现代语言诠释经典,贴近信众需求
2000-2010 出任文峰禅寺住持,重建寺院,开设佛学讲堂 恢复历史道场,建立现代化弘法基地,培养佛教人才
2010-至今 发起慈善项目,赴海外弘法,著作出版 推动人间佛教实践,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以文字弘法影响广泛

相关问答FAQs

问:果真法师提倡的“生活即禅”具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答:果真法师认为,“生活即禅”的核心是“保持觉知,修习慈悲”,具体实践中,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照当下”,做任何事时全神贯注,如吃饭时只觉知味道,工作时只专注任务,不攀缘过去未来;二是“慈悲待人”,以宽容心对待他人过错,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将“众生平等”的理念融入人际交往;三是“简化生活”,减少物质欲望,不过度追求享乐,保持内心的清净与满足,法师强调,禅修不必远离尘世,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一念一觉中,若能保持正念,即是修行。

问:果真法师对当代佛教教育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果真法师在佛教教育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现代化”与“实践性”结合,他推动文峰禅寺佛学讲堂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通过直播、录播课程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便捷学习佛法;课程设置上,除传统佛经课程外,增设“心理学与禅修”“现代社会与佛教伦理”等跨学科内容,贴近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同时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学员参与寺院劳作、慈善活动,将所学佛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他还发起“青年禅修营”,通过短期体验式禅修,帮助年轻人减压解惑,引导其以正念面对生活,这些举措使佛教教育更具时代活力和现实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