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佛教界举办了多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菩萨戒法会,其中尤以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等千年古刹举行的传戒活动最为瞩目,这些法会不仅是对大乘佛教“菩萨戒”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当代佛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的重要实践,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徒修行的根本戒律,其核心在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区别于声闻戒的侧重个人解脱,更强调慈悲济世、利乐有情的精神,2017年的广东菩萨戒法会,正是这一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动体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信众参与,其中既有长期修行的居士,也有初次接触大乘佛教的年轻人,展现了佛教信仰在当代社会的活力与影响力。
从历史渊源来看,广东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传播地,自六祖惠能大师在韶关南华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禅法以来,便成为禅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菩萨戒的传承与禅宗思想紧密相连,六祖大师所倡导的“无相戒”,更是将戒律的精神内核与心性修养相结合,强调“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为菩萨戒的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17年的广东菩萨戒法会,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以光孝寺为例,该寺作为岭南第一古刹,历代高僧辈出,传戒法会历史悠久,2017年的传戒活动由寺院方丈及多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共同主持,严格按照《梵网经菩萨戒本》等经典仪轨进行,确保戒律传承的如法性与庄严性,法会期间,除了正式的授戒仪式外,还安排了《梵网经》《瑜伽菩萨戒》等经典的讲经活动,使受戒信众不仅“知戒”,更能“懂戒”“行戒”,将戒律精神融入日常修行与生活。
菩萨戒的核心内容围绕“三聚净戒”展开,即“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修善)、“饶益有情戒”(利他),三者相辅相成,构成菩萨行持的完整体系。“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的具体戒条,涵盖了对个人心念、言语、行为的规范,以及对众生、对佛法的护持,以“十重戒”为例,包括“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酤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等根本戒条,每一条戒都不仅是对外在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内在心性的观照,不杀生戒”,大乘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仅要求不伤害生命,更需培养慈悲心,积极护生;“不偷盗戒”则延伸至对他人智慧、名誉、情感等无形财产的尊重,倡导“布施”精神,破除悭贪之心,2017年广东菩萨戒法会对这些戒条进行了细致的阐释,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场景,使信众明白持戒并非消极的“不做什么”,而是积极的“应该做什么”——例如在职场中诚信守信是“不偷盗”,在网络空间中文明发言是“不妄语”,面对误解时宽容忍辱是“不嗔心”,这些都将古老的戒律与当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受戒仪式是菩萨戒法会的核心环节,其流程庄严而隆重,体现了佛教“以戒为师”的传承理念,以光孝寺2017年传戒法会为例,仪式首先从“请师”开始,由受戒者恭敬礼请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三师七证”,象征从佛陀至今的戒脉传承不断;随后进行“忏悔”,通过礼拜诸佛、诵持忏悔文,消除过去造作的恶业,净化身心;接着是“授戒”,由得戒和尚为受戒者讲解戒体、戒相,使其明白受戒的意义,并通过问遮、授衣等程序,正式纳受菩萨戒体;最后是“发愿”,受戒者在诸佛菩萨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将个人修行与利益众生的大愿相结合,整个仪式过程中,信众们法喜充满,有的甚至激动落泪,这不仅是对戒律的敬畏,更是对菩提心的觉醒,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传戒活动在保持传统仪轨的同时,也融入了适应时代需求的元素,例如增设“居士菩萨戒修行分享会”,让已受戒的信众交流持戒心得;开设“佛教与现代社会”讲座,探讨菩萨戒在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现实意义,使古老的戒律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7年广东菩萨戒法会的举办,对佛教界及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佛教内部来看,法会强化了信众的戒律意识,推动了佛教信仰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许多参与者在受戒后表示,对“菩萨戒”的理解从“条文”深化为“精神”,在生活中更加注重慈悲待人、诚信做事,修行动力显著增强,从社会层面看,菩萨戒所倡导的“慈悲、包容、利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敬业”等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受戒居士自发组织慈善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孤寡老人;在网络空间中,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抵制谣言与不良信息,以实际行动践行“饶益有情戒”,法会的举办也提升了广东佛教文化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国内外信众前来参学交流,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2017年广东菩萨戒法会与历史上的菩萨戒传承有何关联?
解答:2017年广东菩萨戒法会是对中国佛教菩萨戒传统的直接延续,尤其与岭南禅宗的“无相戒”思想一脉相承,自六祖惠能大师在南华寺弘扬禅法以来,广东便成为菩萨戒传承的重要地区,强调“戒即心,心即戒”,将持戒与明心见性相结合,2017年的法会严格遵循《梵网经》《瑜伽菩萨戒》等经典仪轨,由如法如律的高僧大德担任三师七证,确保戒脉传承的正统性,法会融入了六祖“直指人心”的禅宗精神,不仅注重外在的戒条持守,更强调内心的菩提心觉醒,使古老的菩萨戒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契合根机的生命力,体现了佛教“契理契机”的根本原则。
问题2:受持菩萨戒对现代信众的修行有何现实意义?
解答:受持菩萨戒对现代信众的修行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在个人层面,菩萨戒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道德指南,帮助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正念,净化身口意三业,减少烦恼,增长定慧。“不妄语戒”引导人诚实守信,“不嗔心戒”培养人宽容忍辱,这些戒行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促进心理健康,在社会层面,菩萨戒的“饶益有情”精神鼓励信众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慈善、环保、公益等方式利益众生,推动社会和谐,许多受持菩萨戒的居士在疫情期间参与志愿服务,践行“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菩萨戒将个人修行与利他行为相结合,避免了“独善其身”的局限,使修行更具社会价值,符合大乘佛教“人间佛教”的发展方向,为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