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长汀南山抬菩萨

长汀南山抬菩萨是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一带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深植于客家文化土壤,是当地民间信仰、社区凝聚与技艺传承的活态载体,活动以“抬神巡境”为核心,融合祭祀、游艺、宗族仪式等元素,每年特定时节举行,信众通过虔诚的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展现着客家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长汀南山抬菩萨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南山抬菩萨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彼时客家先民南迁至汀州府长汀县南山一带,为适应新环境、抵御外敌与自然灾害,逐渐形成以“神明崇拜”为核心的精神寄托,当地传说,南宋年间南山地区曾遭遇瘟疫,村民抬着某位“保护神”神像巡境后瘟疫消退,此后便将此活动定为传统,代代相传,活动供奉的“菩萨”并非佛教神明,而是客家民间信仰中的“境主神”(通常为地方守护神或有功于民的历史人物,如“定光佛”“三圣公”等),其神像供奉于南山镇各村的祖庙中,成为村落的守护象征。

客家文化“崇祖敬神”“聚族而居”的特质,深刻影响着活动的组织形式,抬菩萨通常以自然村为单位,由宗族长老牵头,青壮年男子为主体,女性多参与备供品、祭拜等辅助工作,体现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活动不仅是信仰实践,更是宗族认同的纽带——通过共同筹备、参与巡境,强化村民对村落共同体的归属感。

活动流程与仪式细节

南山抬菩萨一年通常举办一次,时间多选在农历春节后或秋季丰收后(各村略有差异,如正月初七、八月十五等),持续3-5天,包含“准备—巡境—祭祀—娱神—收尾”五个阶段,每个环节均有严格仪轨,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寓意。

准备阶段:扎彩轿与起轿

活动前半月,村民便开始忙碌,首先是“扎彩轿”,由当地老木匠、画师共同制作:轿身以竹木为架,外糊彩纸,绘有“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吉祥图案,轿顶插彩旗、流苏,华丽庄重,村民需打扫庙宇,擦拭神像,备齐供品(三牲、米粿、水果、香烛等),起轿前夜,村民聚集庙中“请神”,由主祭人念诵祝文,祈求神明“出驾”巡境,随后为神像更衣(换上新制的红袍、冠帽),点睛仪式则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用朱砂笔点画神像眼睛,象征“神明睁眼,庇佑众生”。

长汀南山抬菩萨

巡境阶段:绕境与祈福

巡境是活动的核心,当日清晨,鸣锣开道,旗牌队(举“回避”“肃静”牌)、锣鼓队(客家十番音乐)、唢呐队先行,随后是神轿(8-12名壮年男子抬行,称“轿夫”)、信众队伍(手捧香火、彩旗)按固定路线绕境,路线多覆盖村落主要巷道、农田、水源地,寓意“神明巡视四方,驱邪纳吉”,途经村民家门口时,户主需设香案、燃鞭炮、敬献“红包”(内含香火钱),轿夫则象征性地将神轿轻晃三次,称“赐福”,户主便捧香灰回家,置于米缸或门槛,祈求家宅平安,巡境途中,若遇河流、桥梁,需举行“祭河”“祭桥”仪式,抛撒五谷与铜钱,感谢自然馈赠,祈求水患不起。

祭祀与娱神阶段:酬神与共欢

傍晚时分,神轿返回庙宇,进入“庙前祭拜”环节,主祭人率村民上香、跪拜,诵读《平安经》,随后将供品摆放神案,焚烧“疏文”(写有祈福内容的纸文),娱神环节则是高潮,村民请来地方戏班(如汉剧、采茶戏)演出传统剧目,或组织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可向神像“求签”,解签者多为村里老者,结合签文内容给予生活建议,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实用主义”。

收尾阶段:送轿与分福

活动最后一天,举行“送轿”仪式,将神像送回神龛,焚香送别,象征神明归位,随后,村民将祭品(如福饼、米粿)分发给各家,称“分福”,寓意“共享神恩,福气均沾”,轿夫则集体聚餐,共饮“福酒”,感谢一年的辛劳,同时商议来年活动事宜,确保传统延续。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南山抬菩萨绝非简单的“迷信活动”,而是客家文化的立体呈现:

长汀南山抬菩萨

  • 信仰凝聚:以神明为纽带,整合分散的村民,形成“社区共同体”,在集体仪式中强化对村落传统的认同;
  • 技艺传承:彩轿制作、十番音乐、戏曲表演等传统技艺通过活动代代相传,成为客家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 生态智慧:巡境路线涵盖农田、水源,体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态观,通过祭祀自然表达敬畏与感恩;
  • 社区治理:活动筹备由宗族长老牵头,青壮年分工协作(如抬轿、后勤、安保),无形中培养了村民的责任意识与组织能力,是传统乡村治理的“活化石”。

现状与传承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南山抬菩萨曾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人外出务工、传统仪式简化等问题一度让活动式微,近年来,在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南山抬菩萨被列入“长汀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媒体报道、文旅融合等方式吸引关注,当地组织“抬菩萨习俗传承班”,培训青少年参与抬轿、乐器演奏,并结合乡村旅游,邀请游客体验,让古老民俗焕发新生,活动不仅是南山村民的精神寄托,更成为展示客家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相关问答FAQs

问:长汀南山抬菩萨活动中抬的“菩萨”是哪位神明?有何来历?
答:南山抬菩萨供奉的“菩萨”并非佛教神明,而是客家民间信仰中的“境主神”(各村供奉对象略有差异,如有的村奉“定光古佛”,有的村奉南宋抗元英雄“谢枋得”),传说中,该神明曾庇佑南山村民度过瘟疫、旱灾等劫难,村民感其恩德,建庙供奉,并以“抬神巡境”的方式表达感恩与祈愿,逐渐形成传统。

问:抬轿过程中为何要求多人协作,且步法有讲究?
答:抬轿通常由8名或12名壮年男子组成,人数取“八卦”“十二月”之意,象征“圆满”与“周全”,步法讲究“稳、平、齐”,如“颤轿”(小幅度上下晃动)象征神明巡视的威严,“穿花步”(轿夫变换队形)则寓意驱邪纳吉,多人协作需高度默契,任何一人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仪式,暗含“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客家精神,也体现村民对神明的敬畏——唯有齐心,才能“侍奉好神明”,守护家园平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