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妙一法师简历里究竟藏着哪些独特不为人知的修行故事?

妙一法师,俗姓王,名妙一,192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典情有独钟,1941年,于镇江金山寺礼上太下虚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妙一,字慧海,1945年,考入中国佛教学院,系统学习三藏经典,先后依止圆瑛、太虚等高僧大德,深得法益,1953年,受具足戒于扬州大明寺,后赴闽南佛学院深造,师从当代高僧巨赞法师,研习唯识、中观等佛法义理,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妙一法师毕生致力于佛法弘扬、僧伽培养与社会慈善,被誉为“人间佛教”的积极践行者,其修行与弘法经历,展现了当代高僧的悲智愿行。

妙一法师 简历

修行历程与佛学造诣

妙一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定慧等持”为宗旨,青年时期,他遍访名山古刹,参学于金山寺、天宁寺、灵隐寺等道场,深入经藏,精研《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尤对禅宗与净土宗的融汇贯通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主张“禅净双修,持名念佛为入道之要”,1957年,于苏州西园寺闭关三年,期间深入禅修,撰写《禅净归一论》,系统阐释禅净融通的思想,成为其佛学体系的代表作。

1962年,妙一法师应请出任扬州大明寺监院,协助能勤法师处理寺务,期间注重僧伽教育,创办大明寺僧伽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课程涵盖经论、戒律、梵呗、书法等,强调“以戒为根本,以慧为导”,改革开放后,他积极推动寺院修复与佛教文化复兴,1980年参与恢复栖灵寺,1983年出任大明寺方丈,主持重建了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堂,并从缅甸迎请玉佛一尊,丰富了寺院的文化内涵。

弘法事业与社会贡献

妙一法师的弘法事业遍及海内外,以“契理契机、贴近众生”为弘法原则,他擅长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开示,常以“因果”“慈悲”“智慧”为核心,结合现代社会问题,引导信众树立正信、践行正行,1980年起,他每年举办“佛学夏令营”,吸引青年学子参与,通过讲座、禅修、志愿服务等形式,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对话。

在慈善事业方面,妙一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1990年,发起成立“扬州佛教慈善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数千万元,用于助学、扶贫、救灾、医疗援助等,他特别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在云南、贵州等地援建希望学校2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被当地群众称为“慈悲和尚”,他还多次组织僧俗二众参与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灾害的救援工作,展现了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妙一法师 简历

著作与思想传承

妙一法师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文字深入浅出,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对弘扬佛法、启迪人心影响深远,主要著作包括《妙一法师讲经录》《禅净修持指南》《佛教与人生》《佛法与现代文明》等,禅净修持指南》被多所佛学院列为教材,《佛教与人生》则成为面向大众的佛学普及读物,他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佛教应积极融入现代社会,以智慧化解烦恼,以慈悲利益众生,这一思想对当代佛教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荣誉与影响

妙一法师的弘法成就与社会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他曾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扬州市政协常委等职,多次代表中国佛教界赴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进行友好交流,增进了国际佛教文化的理解与互鉴,1995年,荣获“全国佛教界慈悲济世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扬州大明寺为其举行“妙一法师弘法五十周年庆典”,海内外诸山长老、信众万余人参与,盛况空前。

妙一法师于2015年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一,僧腊七十载,他的一生,是修行与弘法的一生,是慈悲与奉献的一生,他常说:“出家的本怀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一初心不能忘。”其舍利分供于大明寺、栖灵寺及部分佛教圣地,供信众瞻礼缅怀,妙一法师的思想与精神,仍通过其著作、弟子传承及慈善事业,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佛教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问答FAQs

问:妙一法师提出的“禅净双修”具体如何实践?对普通信众有何指导意义?
答:妙一法师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他主张“以禅导净,以净助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禅修观照自心,保持觉知,破除妄念(禅的功夫);每日坚持持名念佛,以佛号摄心,培养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与愿力(净土的归趣),对普通信众而言,不必追求高深的禅定,可从“一声佛号、一时静坐”入手:每天固定时间念佛,配合观呼吸,让心安定;遇到烦恼时,以“念佛观心”应对,即一边念佛,一边觉察烦恼生起的原因,以佛力与自力结合,逐步净化身心,这种修持方式简单易行,契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帮助信众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妙一法师 简历

问:妙一法师对当代佛教青年有哪些启示?
答:妙一法师对佛教青年的启示可概括为“三心”:一是“初心”,即不忘出本怀,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己任,不为名利所惑;二是“学习心”,他强调“解行并重”,青年僧人既要深入经论,夯实佛学基础,也要积极参访善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智慧;三是“慈悲心”,他主张“佛法不离世间”,鼓励青年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融入社会,通过教育、慈善、环保等方式服务众生,让佛教成为温暖社会的力量,他曾告诫青年:“学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用智慧化解矛盾,用慈悲利益他人。”这一启示引导佛教青年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身定位,成为佛法传承与弘扬的中坚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