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历来重视戒律的弘扬与践行,2020年,东林寺依照佛教传统,举办了隆重的菩萨戒传戒法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众传授菩萨戒,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大乘菩萨道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当代佛教正信正行的引导,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的核心戒律,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其内涵远超止恶修善的层面,更强调慈悲利他的菩萨行愿,2020年东林寺的菩萨戒法会,正是通过如法的仪轨、深入的开示,使信众在受持戒律的过程中,深化对佛法的理解,践行菩萨道的修行。
法会概况:因缘殊胜,法脉相承
2020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于10月16日至20日(农历九月三十至十月四日)举行,正值秋季庐山云雾缭绕、气候宜人,为法会增添了庄严殊胜的氛围,本次法会由东林寺方丈大安法师担任得戒和尚,礼请传戒律师、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组成三师七尊证团,确保传戒仪轨如法如律,据不完全统计,来自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名信众参与其中,涵盖出家僧众、在家居士,年龄跨度从18岁至70余岁,既有长期修行的老菩萨,也有初次接触戒律的年轻学佛者,体现了菩萨戒“普被三根,摄持众生”的特质。
法会以“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为核心宗旨,将菩萨戒的受持与净土宗的“信愿行”三资粮紧密结合,大安法师在开示中强调:“菩萨戒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受持菩萨戒不仅是个人修行的基石,更是荷担如来家业、利益众生的开始,在末法时代,唯有严持戒律,才能守护道心,成就道业。”这一宗旨贯穿法会始终,使信众在受戒过程中,不仅完成外在的仪轨,更深化内在的信仰与愿力。
法会流程:如法如律,庄严次第
菩萨戒传戒法会严格遵循《梵网经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本》等经典记载的仪轨,分为“授前准备”“正行授戒”“授后回向”三个阶段,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佛教戒律的严谨与慈悲。
(一)授前准备:净坛结界,忏悔业障
法会前期,东林寺僧众及义工团队提前半月进行筹备,包括坛场布置、戒品准备、信众登记等,坛场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像,两侧悬挂“持戒为基,念佛为归”等法语,庄严而肃穆,10月15日(农历九月二十九),三师七尊证团共同举行“净坛结界”仪式,诵《大悲咒》《楞严咒》等,以清净坛场,建立戒坛护法神护持,确保授戒期间不受邪魔干扰;同时组织信众诵《八十八佛忏悔文》,礼佛三拜,至诚忏悔过去恶业,为受戒奠定清净心基础。
(二)正行授戒:三师引礼,纳受戒体
10月16日(农历九月三十)正式进入授戒正行,为期五天,核心环节包括“问遮”“请师”“宣戒”“纳受”“发愿”等,每日从清晨4点至晚上9点,安排密集的法务活动,确保信众如法受戒。
- 问遮:授戒前,教授和尚详细询问受戒者是否符合“七众戒”条件(如非五逆罪、非破见种姓等),并确认“十三难”(如父母不允许、奴婢身份等)是否排除,确保受戒者具备戒体生起的因缘。
- 请师:信众向三师七尊证团行礼,恭敬“请师”传授戒法,表达对戒律的尊重与渴求。
- 宣戒:得戒和尚逐条宣说菩萨戒相,重点讲解《梵网经》“十重戒”(如杀生、偷盗、邪淫等)及“四十八轻戒”的开遮持犯,结合经论与实例,说明每条戒律的制意、违犯的过患与持守的利益,在讲解“不杀生戒”时,大安法师强调:“菩萨戒的不杀生,不仅是止息杀害众生身命,更要断除众生内心的烦恼杀念,以慈悲心护一切众生。”
- 纳受:信众在戒师引导下,发露忏悔、至心受持,通过“自誓受”与“师授受”相结合的方式,纳受清净戒体,这一环节中,信众需合掌念诵:“我弟子某甲,从今乃至菩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尽形寿,持菩萨戒。”至诚恳切之心感召佛菩萨加持,令戒体在心中相续。
- 发愿:授戒最后一天,信众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将个人持戒功德与利生事业结合,践行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愿。
(三)授后回向:法务圆满,道业增进
10月20日(农历十月四日)法会圆满,举行“回向”仪式,信众将受戒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祈愿国泰民安、正法久住,随后,大安法师为受戒者开示“受后行持”,强调“持戒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念”,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以戒为师,将菩萨戒精神融入家庭、工作、社会,做到“戒急用忍、慈悲济世”,法会还为每位受戒者赠送《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学报》及结缘品,助其持续深入戒律学习。
菩萨戒核心:三聚净戒,自利利他
菩萨戒的核心是“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者相辅相成,构成菩萨道的完整修行体系,2020年东林寺传戒中,对此进行了深入阐释,使信众明确受持菩萨戒的根本方向。
(一)摄律仪戒:止恶修善,守护心念
摄律仪戒是基础,要求持戒者止息一切恶行,遵守“十重四十八轻”等戒条,守护身口意三业清净,与声闻戒“自调自度”不同,菩萨戒的摄律仪戒更强调“护持正法”,即使面对生命威胁,也不得毁谤三宝、舍菩萨戒。“不谤三宝戒”规定,即使他人诽谤佛法,菩萨也应以智慧慈悲引导,而非随声附和或心生嗔恨。
(二)摄善法戒:勤修六度,积聚资粮
摄善法戒是提升,要求持戒者积极修习一切善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大安法师在开示中提到:“持戒不是消极地‘不做恶’,而是要主动地‘行善’。‘不悭贪戒’不仅要求不偷盗,更要以布施心利益众生,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是菩萨戒的实践。”
(三)饶益有情戒:慈悲利生,践行大愿
饶益有情戒是归宿,要求持戒者以“度众生”为己任,在一切众生受苦时,主动伸出援手,这一戒体体现了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即使面对怨敌,也要以慈悲心化解仇恨。“不恼害众生戒”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令众生生起烦恼,包括语言讽刺、行为刁难等,而应“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以方便度化。
为帮助信众理解戒条内涵,法会特别整理了“菩萨戒核心戒条简表”,将“十重戒”的制意、违犯相、持守功德进行归纳,便于日常对照修行:
戒条名称 | 制意 | 违犯相(简要) | 持守功德 |
---|---|---|---|
杀生戒 | 慈悯众生,护持生命 | 故断众生命,起杀心 | 得长寿无病,众生归依 |
偷盗戒 | 知足布施,不与取 | 盗取三宝物、他人物 | 得财富圆满,众人信任 |
邪淫戒 | 守护伦常,清净梵行 | 非行、非处、非时、非量 | 得家庭和睦,身心清净 |
妄语戒 | 至诚语,离虚妄 | 故说谎语、恶语、两舌、绮语 | 得人信敬,口业清净 |
饮酒戒 | 摄心正念,离放逸 | 饮酒(包括一切能令人乱性之物) | 得智慧明了,神志清醒 |
法会意义:正法久住,人心和善
2020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的举办,具有深远的佛教意义与社会价值,从佛教内部而言,它延续了东林寺“持戒念佛”的祖师家风,为当代佛教培养了一批严持戒律的居士骨干,推动了菩萨戒在汉传佛教的弘扬;从社会层面而言,信众受持菩萨戒后,在家庭中践行孝亲尊师、和睦邻里,在工作中恪尽职守、诚信为本,在社会上参与慈善、护生护法,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有受戒居士分享:“受菩萨戒后,我对‘戒’有了全新认识——戒不是束缚,而是自由,不两舌戒’,让我学会止息是非传播,家庭矛盾少了,同事关系更和谐;‘不悭贪戒’让我更愿意帮助他人,反而收获了更多快乐。”这正是菩萨戒“以戒为定,以定发慧”的真实体现,通过持戒净化人心,由内而外展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相关问答FAQs
Q1:2020年东林寺菩萨戒法会对受戒者有哪些基本要求?
A1:本次法会对受戒者的基本要求包括:① 信仰纯正,皈依三宝,认同大乘佛教菩萨道精神;② 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精神疾病;③ 符合“七众戒”条件,非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者,非破见种姓者;④ 排除“十三难”(如父母不允许、奴婢身份、病人等),确保受戒因缘具足;⑤ 提交身份证、皈依证复印件,填写受戒申请表,经审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法会要求受戒者遵守寺院规矩,服从义工安排,全程参与法务活动,不得中途离场(特殊情况需向戒师请假)。
Q2:菩萨戒受后能否舍戒?若舍戒后能否重受?
A2:根据《梵网经菩萨戒本》,菩萨戒是“无作戒体”,一旦如法纳受,在心相续中存在,即使舍戒后,戒体的“种子”仍不失坏,但舍戒后会失去“现行持戒”的功德,舍戒需在四比丘前(或一比丘作证)发露舍心,念诵“我某甲,从今舍菩萨戒”,至心舍除,若舍戒后心生悔意,至诚忏悔,仍可重新受持,东林寺法师开示:“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舍戒是末法时代众生业感所致,但佛法慈悲,只要至诚忏悔,改过自新,仍可重受戒体,继续修行,重受前需深刻反省舍戒原因,确保此次受戒后至心持守,避免再次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