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亮法师,当代汉传佛教知名僧侣,以深厚的佛学造诣、积极的弘法实践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佛教界及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俗姓张,名明华,1965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祖父是当地颇有名望的居士,自幼便随父诵经礼佛,耳濡目染间种下善根,1983年,18岁的张明华于莆田广化寺礼定海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果亮”,取“果证光明”之意,寓意以修行证得智慧光明,普照世间,同年,于福州鼓山涌泉寺从界悟律师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正式开启僧伽生涯。
出家后,果亮法师并未止步于基本的戒律持守,而是深知“欲为众生说佛法,自未调伏不可施”的道理,先后前往中国佛学院、福建佛学院深造系统佛学,期间兼修戒律、唯识、中观等宗派义理,尤其对《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有深入研习,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且常以“解行并重”自勉,不仅精研教理,更坚持每日坐禅、持咒、过堂,将佛法义理融入日常修行,毕业后,他先后参学于江苏镇江金山寺、浙江杭州灵隐寺、四川成都文殊院等名刹,亲近过一诚长老、本焕长老、净慧法师等高僧大德,在参访中不断增上智慧,体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禅机。
1995年,果亮法师受邀担任福建宁德支提华严寺住持,彼时的华严寺因年久失修,殿堂破败,僧人稀少,他到任后,以“农禅并重”为传统,带领僧众开荒种地、修缮殿堂,历经十余年艰辛,不仅使古刹重焕光彩,更恢复了丛林制度,创办“华严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学院毕业生如今多分布于海内外弘法道场,成为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在华严寺期间,他提出“以寺养寺,以法安僧”的理念,既重视寺院建设,更注重佛法的弘扬,定期举办“华严法会”“禅七共修”等活动,吸引大量信众参与,使当地佛教氛围日益浓厚。
2000年后,果亮法师的弘法足迹逐渐从福建扩展至全国,他受邀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讲经说法,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核心经典,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困惑,将古老的佛法智慧转化为“心灵环保”“职场修行”“家庭和睦”等接地气的主题,他的开示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教理依据,又不乏生动的生活譬喻,深受年轻信众及知识分子的喜爱,他积极运用现代传媒弘法,创办“光明佛音”广播节目,开设“果亮法师”微信公众号,录制短视频系列《佛法与生活》,累计听众及读者超百万人次,被誉为“最懂现代人的弘法者”。
在佛学思想层面,果亮法师秉持“禅净融合”的宗旨,强调“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认为念佛法门与禅宗参究皆是契入自性的方便,应随根机选择,但最终目标皆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特别重视“信愿行”三资粮的修行,主张“深信切愿,持名待归”,同时强调“即生解脱”的可能性,鼓励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炼心”,将烦恼转化为菩提资粮,其著作《禅与人生》《心经的现代解读》《净土法门与当代修行》等,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成为佛教修行的重要参考书籍。
除了弘法利生,果亮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慈航慈善基金会”,筹集款物超千万元,用于灾区学校重建及灾民安置;2013年雅安地震、2021年河南水灾,他均带领僧众及信众捐款捐物,并亲自赴灾区慰问,他还长期关注贫困地区教育,在贵州、云南等地捐建“光明希望小学”12所,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定期为孤寡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援助,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因其突出的社会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宗教界抗灾救灾先进个人”“福建省慈善事业贡献奖”等荣誉。
2015年,果亮法师受邀担任浙江宁波天童寺方丈,天童寺是禅宗五大名刹之一,曹洞宗祖庭,历史上高僧辈出,他到任后,提出“文化兴寺,教育立寺”的方针,一方面修复寺院古建筑,保护文物古迹,成立“天童寺文化研究所”,整理出版《天童寺志》《天童禅语》等典籍;另一方面改革僧教育体系,创办“天童禅修中心”,开设短期禅修班、禅意生活营,让都市人体验丛林生活,感受禅法魅力,他还推动天童寺与国际佛教界的交流,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寺院及佛教学者建立合作关系,举办“中日禅学研讨会”“世界佛教青年论坛”等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佛教的对话与融合。
果亮法师虽已年近六旬,仍坚持每日凌晨3点起床,早课、坐禅、处理寺院事务、讲经说法、接待信众,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他常说:“出家的使命就是续佛慧命,利乐有情,只要众生需要,弘法的脚步就不会停歇。”他的修行与弘法生涯,不仅是个人觉悟的历程,更体现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精神,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以下是关于果亮法师的相关问答FAQs:
Q1:果亮法师提倡“生活即修行”,这一理念对现代人有哪些实际指导意义?
A1:“生活即修行”是果亮法师弘法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核心在于将修行融入日常,不必刻意追求远离尘世,而是在工作、家庭、人际交往中保持觉知,他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与其逃避生活,不如在“历事炼心”中修行:工作时专注尽责,是“精进禅”;待人接物时慈悲包容,是“宽容禅”;面对顺逆境时保持平常心,是“随缘禅”,他建议上班族可以利用通勤时间念佛,将烦躁转化为静心;家庭主妇可以在做饭、打扫时保持正念,将琐碎事务视为修行的道场,这种理念打破了“修行必须脱离生活”的误解,让普通人也能在日常中体悟佛法,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Q2:果亮法师在推动佛教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2:果亮法师对佛教文化传承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保护、整理、创新”三个层面,在“保护”方面,他主持修复了宁德支提华严寺、宁波天童寺等多座古刹,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文物原貌,并成立文物保护小组,定期维护寺院建筑及碑刻、匾额等历史遗存;在“整理”方面,他组织僧众及学者对寺院典籍进行抢救性整理,校勘出版《天童寺藏经》《华严科文》等古籍,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佛教文化数据库”,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创新”方面,他推动佛教与现代艺术结合,如举办“禅意书画展”“佛教音乐会”,将经典教义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同时开发“禅意文创产品”(如禅香、抄经本、主题笔记本等),让佛教文化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走进大众,实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