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圣法师,近代佛教史上一位兼具实修精神与弘法热忱的高僧,其一生以“续佛慧命、普度众生”为己任,在禅修、教化、慈善、文化传承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法师俗姓张,名慧明,190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追问,1919年,因目睹社会动荡与众生疾苦,萌生出家之志,次年于镇江金山寺依止静波老和尚剃度,法名“如圣”,取“如法修行,绍隆圣教”之意,此后八十余载,法师始终秉持“悲智双运、定慧等持”的修行理念,在弘法利生的道路上步履不停,成为一代僧俗敬仰的佛教导师。
早年修行与参学历程
如圣法师出家后,先于金山寺参究禅法,每日研习《楞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兼修止观禅定,1925年,为深究佛法奥义,法师云游四方,参访名山大刹,先后亲近过太虚大师、弘一法师、虚云老僧等近代高僧,在宁波天童寺参学期间,曾于禅七中克期取证,因观照“念起觉知,念无自性”而豁然开朗,自此契入禅门心要,他曾言:“佛法非学问,乃实证之智慧;非文字,乃心性之显露。”这一时期的参学经历,为其日后“禅净双修、教观并重”的弘法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0年,如圣法师受聘于闽南佛学院,执教于教理研究室,讲授《成唯识论》《摩诃止观》等课程,他教学严谨而不失活泼,常以“生活即修行,烦恼即菩提”启发学僧,强调佛法需融于日常,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在此期间,与太虚大师共同倡导“人生佛教”思想,主张佛教应积极介入社会,通过教育、慈善等方式利益众生。
弘法事业与建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如圣法师毅然放弃学院安稳生活,投身于战时难民救济工作,他在上海创立“佛教慈幼院”,收容流离失所的孤儿,提供食宿、教育及佛法熏陶;组织“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践行菩萨道,这一时期,法师写下《战时佛教的使命》一文,呼吁佛教徒“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在苦难中彰显佛法的光明。
1949年后,如圣法师驻锡苏州灵岩山寺,专注于净土法门的弘扬,他认为禅净虽分门户,皆以明心见性为旨归,故倡导“禅净双修”,主张“以禅入净,以净助禅”,每日带领信众诵持《阿弥陀经》,持名念佛,同时开示《维摩诘经》《华严经》,引导众生“即生净土,即世解脱”,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法师当选为理事,积极参与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探索,提出“佛教五讲”:讲修行、讲教理、讲团结、讲服务、讲奉献,成为当时佛教界重要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后,如圣法师虽已年逾古稀,仍以弘法为家务,以众生为念,1980年,他主持修复扬州大明寺,历经十年艰辛,使这座千年古刹重现辉煌;1985年,创办“鉴真佛学院”,培养佛教人才,学院以“教观双美、行解并重”为办学宗旨,至今已输送数百名僧才弘法于海内外,法师晚年尤重文化弘法,著有《禅净密修心要》《佛法与现代人生》《如圣法师开示录》等,其文字深入浅出,融汇经教与实修,深受信众喜爱。
修行特色与思想精髓
如圣法师的修行思想,以“定慧等持”为核心,强调“解行并进”,他认为“定”是修行的基石,需通过止观禅定调伏妄心;“慧”是修行的归宿,需通过闻思经典彻见实相,在《禅净密修心要》中,法师开示:“禅非枯坐,净非执着,密非神秘,三者皆是心性之妙用,心净则国土净,心平则天下平。”这一观点打破了宗派壁垒,体现了佛教圆融无碍的精神。
法师弘法的一大特色是“贴近生活,契机说法”,他常以日常事物喻佛法深意,如以“镜中花、水中月”喻诸法空相,以“春种秋收”喻因果不虚;对在家信众,他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在家庭、工作中修行,做到“慈悲待人,智慧处事”,他曾说:“学佛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以更智慧的方式利益世间。”
社会影响与 legacy
如圣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的现代化与人间化,其弘法事业影响深远,他培养的弟子遍布海内外,或住持一方,或著书立说,延续其“悲智双运”的精神;他推动的慈善教育项目,如“慈幼院”“鉴真佛学院”,已成为佛教界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典范,1995年,法师于灵岩山寺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一,僧腊八十一,圆寂前,他留下遗训:“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其淡泊超脱的境界,令四众弟子感佩不已。
为纪念法师的贡献,扬州大明寺设立“如圣法师文化教育基金”,支持佛教文化研究与公益慈善;苏州灵岩山寺每年举行“如圣法师思想研讨会”,探讨其弘法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法师的一生,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真实写照,他以生命诠释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圣法师生平年表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05年 | 出生于江苏扬州书香世家,俗姓张,名慧明。 |
1920年 | 于镇江金山寺依止静波老和尚出家,法号如圣。 |
1925年 | 云游参学,亲近太虚大师、弘一法师等,于宁波天童寺禅七中豁然开悟。 |
1930年 | 受聘闽南佛学院,执教教理研究室,倡导“人生佛教”。 |
1937年 | 抗日战争爆发,在上海创立“佛教慈幼院”,组织“僧侣救护队”投身战时救济。 |
1949年 | 驻锡苏州灵岩山寺,弘扬禅净双修思想。 |
1956年 | 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提出“佛教五讲”指导思想。 |
1980年 | 主持修复扬州大明寺,历时十年完成工程。 |
1985年 | 创办“鉴真佛学院”,培养佛教弘法人才。 |
1995年 | 于苏州灵岩山寺安详示世,世寿九十一。 |
相关问答FAQs
问:如圣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与传统禅净宗有何不同?
答:传统禅宗侧重“明心见性”,以参究话头、直指心性为要;净土宗侧重“信愿念佛”,以持名待归、求生净土为归,如圣法师的“禅净双修”并非简单融合,而是强调“禅为净土之禅,净为禅之净土”——以禅的智慧破除我执,净的信念坚定道心,二者互为助益,他认为“禅是净之体,净是禅之用”,主张通过禅修定力深化念佛功夫,以念佛净境巩固禅悟境界,最终达到“即心即佛,即生解脱”的圆融境界,突破了宗派间的门户之见,更具实践性与包容性。
问:如圣法师如何理解“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
答:如圣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社会的适应并非改变教义,而是契理契机地诠释与实践教义,他提出“佛教服务社会”的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提升国民道德,通过慈善缓解社会矛盾,通过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教徒应积极入世,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菩萨道,将“慈悲、智慧、平等”的佛教精神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与家庭伦理,他主张用现代语言和传播方式弘法,如创办佛学院、著书立说、利用媒体等,让佛法更贴近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教化世”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