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耀湛法师是谁?其生平经历与弘法成就有哪些?

耀湛法师(1915—1995),俗姓陈,名耀湛,法名慧光,号湛然,是近现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侣、教育家与慈善家,他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僧才的培养及社会公益,以“禅净双修、慈悲济世”为宗旨,在佛教界及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被誉为“人间佛教”的践行者。

耀湛法师简介

法师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因目睹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萌生出世之志,1928年,于泉州承天寺礼会静长老剃度出家,同年于厦门南普陀寺受具足戒,出家后,法师先后参学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镇江金山寺等名刹,依止静权法师、圆瑛法师等高僧研习教义,深入经藏,尤其对《法华经》《华严经》及禅宗典籍有独到理解,1935年,法师赴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佛教哲学,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主讲《戒律学》与《禅宗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法师积极投身护国运动,组织僧侣救护队,奔赴前线救助伤员,并撰写《佛教与救国》等文章,呼吁佛教徒践行“护国护教”的使命,战后,他致力于佛教复兴,1947年出任承天寺住持,主持重修寺院,创办“泉州佛学研究社,招收青年学僧,培养弘法人才,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法师当选为理事,参与全国佛教事务的统筹规划。

1956年,法师应请前往香港弘法,驻锡香港菩提学会,出任主讲法师,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先后开讲《金刚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经典,并将讲稿结集出版,如《金刚经现代诠释》《净土法门修持指南》等著作,深受信众欢迎,累计发行逾百万册,在香港期间,法师还创办“慧光中小学”,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教育,设立“慈航基金”,资助医疗救助及灾难赈灾,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

法师的修行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强调“教观并行、解行并重”,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通过禅修净化心灵,以念佛求生净土,最终达到“即世而出世”的境界,他在开示中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离世间求,犹如觅兔角。”主张将佛法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以慈悲心待人,以智慧心处事。

耀湛法师简介

法师还积极推动国际佛教交流,1970年代,多次应邀赴东南亚、北美及欧洲地区讲学,参加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大会,促进中国佛教与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对话与合作,他特别重视佛教文化的传播,支持佛教典籍的整理与翻译,推动佛教艺术的发展,认为“文化是佛教的载体,佛教是文化的灵魂”。

耀湛法师一生戒行精严,慈悲简朴,虽德高望重,却常自谦“一介老僧,别无所长”,他日常饮食简单,穿着朴素,将大部分收入用于佛学院建设、慈善事业及经典印行,1995年,法师于香港圆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七,圆寂前,他留下遗言:“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其舍利分供于泉州承天寺与香港菩提学会,供信众瞻礼。

以下为耀湛法师修行与弘法大事记:

时间 阶段 主要事迹
1915年 出生 福建泉州人,俗姓陈
1928年 出家 于泉州承天寺剃度,师从会静长老
1935年 深造 入南京中国佛学院,师从静权、圆瑛法师
1937年 抗战护国 组织僧侣救护队,撰写《佛教与救国》
1947年 寺院复兴 出任承天寺住持,创办泉州佛学研究社
1953年 全国佛教事务 当选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1956年 香港弘法 驻锡菩提学会,开讲多部经典,出版著作
1970年代 国际交流 赴东南亚、北美等地讲学,推动佛教文化对话
1995年 圆寂 香港示寂,世寿八十,舍利分供两地寺院

相关问答FAQs

耀湛法师简介

问:耀湛法师的“禅净双修”理念对当代修行者有何启示?
答:耀湛法师的“禅净双修”理念打破了宗派壁垒,为当代修行者提供了契理契机的修行路径,他强调“禅为净土之禅,净土为禅之净土”,即通过禅修观照自心,破除无明烦恼,以念佛功夫摄心一处,达到“一心不乱”,这一理念启示修行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既要保持内心的禅定智慧,也要以慈悲心积极入世,将佛法落实于工作、家庭与社会,实现“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统一。

问:耀湛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耀湛法师是佛教教育的践行者,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办教育机构,如泉州佛学研究社、香港慧光中小学,为僧俗二众提供系统学习平台;二是革新教学内容,将传统经学与现代教育结合,设置教理、戒律、禅修、文化等课程,培养“解行并重”的僧才;三是推动教材编写,将讲稿整理为白话著作,如《金刚经现代诠释》等,降低了佛法的理解门槛,使更多人能亲近正法,这些举措为当代佛教教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