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综艺市场的繁荣发展,“模式引进”与“本土化创新”成为行业常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越来越多源自国外的综艺模式,开始尝试将场景落地于国内寺庙,从最初的“户外竞技”“生活体验”逐渐转向“文化沉浸”“心灵疗愈”,这种“国外综艺+国内寺庙”的组合,既是对国外模式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挖掘,更折射出当代观众对精神价值与文化深度的追求。
从“引进模式”到“场景置换”:寺庙为何成为综艺新宠?
国外综艺的引进,早已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早期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多选择自然景观或都市街区作为场景,侧重娱乐性与冲突感;而近年来,《花儿与少年·好友记》《五十公里坞坞》等节目则更倾向于挖掘“文化场景”的情感张力,其中寺庙的出现频率显著提升,这一转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国外综艺的发展逻辑看,“慢综艺”与“体验类真人秀”的兴起,推动节目从“强对抗”转向“强互动”与“深情感”,韩国《尹食堂》《新西游记》等节目,通过固定嘉宾在异国他乡的日常相处,展现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治愈;日本《东京日和》则聚焦城市角落的小店与人文故事,强调“慢下来”的生活美学,这类节目内核与国内寺庙的文化属性高度契合——寺庙本身自带“远离喧嚣”“回归本心”的符号意义,能为综艺提供天然的“情绪缓冲带”。
从国内寺庙的现实语境看,近年来“国潮”复兴带动传统文化升温,寺庙不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文化地标”与“精神疗愈空间”,从杭州灵隐寺的“网红素面”、苏州寒山寺的“听钟声”活动,到北京雍和宫的“祈福手串”,寺庙通过年轻化、生活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大众的刻板印象,这种“破圈”效应,让综艺制作方看到了寺庙的潜力:既有独特的视觉符号(红墙、青瓦、古钟、禅房),又有丰富的文化载体(禅修、抄经、茶道、香道),还能引发观众对“内心平静”“生活意义”的共鸣。
模式本土化实践:国外综艺如何“入乡随俗”落地寺庙?
将国外综艺模式与国内寺庙结合,并非简单的“场景搬运”,而是需要对节目内核、内容设计、嘉宾互动进行全方位本土化改造,以几种常见模式为例,其实践路径各有侧重:
“慢生活体验”模式:从“异国厨房”到“禅食修行”
国外如《尹食堂》以“经营异国小店”为核心,通过美食制作与嘉宾互动展现生活温情;国内落地寺庙后,则衍生出“禅食体验”主题,例如某档节目中,嘉宾需跟随僧人学习“过堂”(寺庙用餐礼仪),参与“农禅并修”(耕种、采摘食材),最终以素食料理招待访客,这种改造既保留了“劳作+美食”的节目框架,又融入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传统文化内核,让“慢生活”有了更具体的文化表达。
“文化解谜”模式:从“都市寻宝”到“古寺探秘”
国外《Running Man》等“竞技跑酷”类综艺,常以城市地标为场景进行任务挑战;而国内寺庙版则转向“文化解谜”,例如节目组在古寺内设置“禅院寻灯”“经文拼图”“古钟音律”等任务,嘉宾需通过了解寺庙历史、佛教文化知识才能解锁线索,这种模式将“娱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让观众在跟随嘉宾探索的过程中,自然感知寺庙的建筑美学、历史典故与哲学思想。
“情感观察”模式:从“明星合租”到“禅修共处”
国外《我们结婚了》等“恋爱观察”类综艺,通过记录明星的日常生活制造话题;国内寺庙版则聚焦“心灵成长”,例如某档节目邀请不同背景的嘉宾共同参与为期7天的“短期出家”体验,记录他们在晨钟暮鼓中学习禅修、抄写经文、劳作交流的过程,观察远离电子设备后的人际关系与内心变化,这种模式弱化了“人设冲突”,强化了“真实情感”,让观众在嘉宾的“心灵蜕变”中反观自身生活。
国外原版综艺与国内寺庙版综艺对比表
对比维度 | 国外原版综艺(举例) | 国内寺庙版综艺(举例) | 本土化核心 |
---|---|---|---|
核心主题 | 异国美食制作与生活体验 | 禅食文化与修行体验 | 从“生活美学”到“文化修行” |
场景设计 | 乡村小店、都市街区 | 古寺禅院、田园劳作区 | 从“现代空间”到“传统符号” |
嘉宾互动模式 | 合作经营、趣味挑战 | 共同劳作、禅修共处、文化解谜 | 从“娱乐互动”到“情感共鸣” |
观众定位 | 家庭观众、年轻群体 | 文化爱好者、精神需求群体 | 从“娱乐消费”到“文化认同” |
文化表达 | 异国文化、普世生活价值 | 传统文化、东方哲学思想 | 从“文化猎奇”到“文化自信” |
影响与反思:当综艺遇上寺庙,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外综艺+国内寺庙”的组合,为综艺行业与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双重机遇,但也伴随着争议与挑战。
从积极层面看,它拓展了综艺的内容边界,寺庙场景的引入,打破了“都市+自然”的固定场景套路,为节目提供了独特的视觉美学与文化深度,如《五十公里坞坞》中寺庙的红墙与竹海相映成趣,禅修时的静默与自然声响交织,形成“视觉+听觉”的双重沉浸感,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传播,通过明星效应与综艺娱乐形式,年轻观众对“禅修”“素食”“抄经”等传统文化元素产生了兴趣,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带动了寺庙文创、禅意旅游的升温,为寺庙注入了现代活力,部分寺庙通过与综艺合作,获得了更多关注与资源,用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同时也以更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现代社会。
争议也随之而来,最大的担忧在于“商业化与神圣性的平衡”,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其核心功能是宗教活动与文化传承,综艺拍摄可能带来游客过度涌入、商业化气息过浓等问题,影响寺庙的清净氛围,曾有节目在寺庙内设置“恋爱任务”“搞笑游戏”,被质疑“娱乐化宗教”“消解文化严肃性”,模式本土化的“度”难以把握,部分节目为了追求流量,过度放大“明星八卦”“人设冲突”,反而弱化了寺庙的文化内核,导致“形似而神不似”,嘉宾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若嘉宾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之心,可能在节目中出现不当言行,引发公众反感。
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出新
“国外综艺到国内寺庙”的实践,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与本土创新的缩影,它既需要借鉴国外综艺成熟的制作逻辑与叙事技巧,更需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尊重寺庙的文化属性与精神内核,此类节目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守正”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既要避免过度娱乐化消解文化严肃性,也要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进年轻人心里;既要借助综艺扩大文化传播力,也要建立规范机制保护寺庙的神圣性与秩序感,唯有如此,才能让“综艺+寺庙”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大众的桥梁,让观众在娱乐之外,收获心灵的滋养与文化的认同。
相关问答FAQs
Q1:国内寺庙综艺是否会过度娱乐化宗教场所?如何平衡娱乐性与文化性?
A1:确实存在这种风险,部分节目为追求流量,可能在寺庙内设置与宗教精神不符的娱乐任务,或过度消费明星效应,弱化文化内核,平衡的关键在于“尊重”与“融合”:制作方需提前与寺庙沟通,明确拍摄边界,避免涉及宗教教义争议或过度商业化;内容设计上应将娱乐元素作为文化表达的“辅助”,而非“主导”,例如通过“禅修挑战”“文化解谜”等任务,自然传递“专注”“敬畏”“智慧”等传统文化价值观,让观众在轻松观看中感知文化魅力,而非单纯追求感官刺激。
Q2:国外综艺模式与国内寺庙结合,最难本土化的部分是什么?如何解决?
A2:最难本土化的是“文化内核的转化”,国外综艺常强调“个人主义”“自由表达”,而寺庙文化更注重“集体修行”“内敛自省”,两者在价值观上存在差异,解决方法需从“嘉宾选择”与“叙事逻辑”入手:邀请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或认同的嘉宾,避免因文化误解引发争议;调整叙事逻辑,从“突出个人表现”转向“强调集体成长”,例如记录嘉宾在禅修中的“困惑-学习-领悟”过程,展现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心灵滋养作用,而非单纯追求明星的“人设冲突”或“搞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