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汉传体系是中国佛教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历经两千余年的翻译、融合与创新,既保留了印度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与制度智慧,成为汉传佛教僧团清净和合、佛法住世的根本保障。
汉传戒律的源起与翻译
佛教戒律源于印度原始佛教,随佛法传入中国而逐步汉化,东汉时期,安世高译《尸迦罗六方礼经》(《善生经》),最早涉及在家戒条;支谶译《阿阇世王经》等,则包含部分出家戒律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戒律翻译系统化:姚秦时期,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四分律》(60卷),奠定汉传四部律中影响最深远的基础;东晋时,弗若多罗译《十诵律》(61卷),成为鸠摩罗什弘传的重点,流行于北方;刘宋时,佛陀什译《五分律》(30卷),融合了说一切有部与大众部的戒规;《解脱戒本》则因译本散佚影响较小,这一时期,汉传戒律以“诸律并行”为特点,僧侣需依止某一律部受戒,但尚未形成统一体系。
汉传戒律体系的形成与宗派化
唐代是汉传戒律的成熟期,道宣律师以《四分律》为根本,创立南山律宗,标志汉传戒律的体系化完成,道宣在《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等著作中,以“戒体论”为核心,提出“戒是无上菩提本”,将戒律从外在行为规范升华为内在心性防护,强调“持戒即修心”,他融合中国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与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提出“儒释合流”的戒律解释,使戒律更易被中国社会接受。
唐代还有相部律宗(法砺创立)与东塔律宗(怀素创立),与南山律宗并称“律宗三家”,但终以南山律宗影响最广,宋代元照律师弘扬律学,著《四分律行事资持记》,推动戒律实践与禅观结合;明代株宏、清代弘一等高僧,皆以持戒为修行根本,进一步强化了汉传戒律的实践传统。
汉传戒律的核心内容与结构
汉传戒律以“三聚净戒”为总纲,涵盖“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修善)、“饶益有情戒”(利他),形成多层次戒条体系,根据修行身份,可分为出家戒与在家戒:
- 出家戒:比丘戒250条,比丘尼戒348条,涵盖衣、食、住、行、修行等细节,如“不非时食”“不捉金银”等,规范僧团生活与修行次第;
- 在家戒:五戒(根本戒)、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清净戒)、菩萨戒(如《梵网经》菩萨戒),为在家居士提供修行阶梯,其中五戒与儒家“五常”深度契合,成为社会伦理的重要基石。
汉传戒律还重视“开遮持犯”的灵活性,如“开缘”指在特定情况下(如救人危难)可暂缓持戒,“遮”指为防过患而制的戒条,“持”为正行,“犯”为破戒,体现了戒律“悲智双运”的精神。
汉传戒律的特点与影响
汉传戒律的独特性在于其“中国化”调适:
- 伦理融合:将佛教“因果报应”与儒家“孝道”结合,如《梵网经》强调“孝名为戒”,认为孝顺父母、师长是菩萨戒的根本;
- 制度创新:唐代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解决僧团经济问题,补充戒律对世俗生活的规范;
- 心戒导向:强调“戒体”为“无表色”(内在业力种子),持戒重在防护心念,而非机械遵守条文,如《楞严经》言“摄心为戒,因戒生定”。
其影响深远:规范了汉传僧团的组织与生活,保障了佛教的正法久住;塑造了中国佛教“戒定慧三学”并重的修行体系,影响禅、净、密等各宗派;五戒等戒规更成为民间道德规范,促进了社会和谐与人心净化。
汉传四部律典对比表
律典名称 | 翻译时间 | 译者/译经团体 | 主要流行区域 | 核心特点 |
---|---|---|---|---|
《四分律》 | 姚秦弘始年间 | 佛陀耶舍、竺佛念 | 南北朝后全国主流 | 戒条详尽,体系化,南山律宗根本依据 |
《十诵律》 | 东晋隆安年间 | 鸠摩罗什、弗若多罗 | 北方及江南部分地区 | 重诵持,强调羯磨(僧团会议制度) |
《五分律》 | 刘宋景平元年 | 佛陀什、智胜 | 南方部分地区 | 融合多部派戒规,简明易行 |
《解脱戒本》 | 曹魏嘉平二年 | 白法祖 | 散佚,影响微弱 | 戒本精要,侧重比丘戒根本 |
相关问答FAQs
Q1:汉传佛教戒律与藏传、南传佛教戒律有何主要区别?
A:三者同源印度,但因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差异:汉传以《四分律》为核心,强调“心戒”与儒释融合,允许“开缘”(如药用酒开缘);南传上座部依《巴利律藏》,戒条严格,不持金钱戒(允许蓄钱);藏传戒律融合印度密戒与本土苯教元素,有“密戒”体系,允许双身修等特殊法门,但需在具格上师指导下进行,根本区别在于对戒律“开遮持犯”的判定标准与文化适应方式不同。
Q2:在家居士持守五戒时,“不杀生”是否包括所有生命?遇到危险时能否自卫?
A:五戒“不杀生”指“故意断除有情生命”,核心是“慈悲心”,涵盖人类及动物,但非绝对禁止:对微小生命(如蚊虫)可驱赶而非杀死;植物、微生物无“识”,不犯戒;若遭遇生命危险(如被攻击),自卫造成对方伤亡,属于“遮戒”中的“开缘”,因无“杀心”,不构成破戒,但事后应忏悔并反思对治嗔心,持戒需善“中道”,既不极端执著,也不轻忽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