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弘扬天台、禅宗、净土思想的重要法师,始终以“觉”为核心契入点,引导众生从迷惑走向觉悟,他强调“觉”是生命本具的光明,是超越烦恼的根本智慧,这一思想既深植于佛陀教法的精髓,又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达照法师常说:“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无明覆盖,迷失了本觉。”这里的“本觉”,即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悟心,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只是被贪嗔痴等烦恼所遮蔽,法师认为,修行的本质就是“去妄显真”,通过观照内心,破除无明的执着,让本觉光明自然显现,他将“觉”分为三个层次:始觉、本觉和究竟觉,始觉是修行者开始觉察烦恼、寻求觉悟的初心;本觉是众生本具的觉性,如如不动;究竟觉则是圆满证悟,与佛无二,三者并非割裂,而是“始觉合本觉,本觉即究竟”的圆融过程,强调修行者需从发起初心开始,逐步回归本觉,最终圆满觉性。
在达照法师看来,“觉”的实践离不开对心性的观照,他常以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思想为例,说明当下的一念心即具足三千世间一切法,若能观照这一念心的虚幻不实,便能超越分别执着,面对生活中的顺逆境界,凡夫容易被境转心,产生贪爱或嗔恨,而觉悟者则能“觉知一切法,犹如梦幻泡影”,不被外境所动摇,法师特别强调“觉知”的重要性,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觉察,行住坐卧皆能观照起心动念,久而久之,便能从“被烦恼牵着走”转为“以觉性转化烦恼”,他曾比喻:“觉性如明镜,烦恼如尘埃,镜体本自清净,只需勤拂拭,尘埃落定,光明自现。”
为帮助修行者落实“觉”的修持,达照法师结合不同法门的特色,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以下是其核心修持方法的简要梳理:
修持法门 | 核心方法 | 实践要点 |
---|---|---|
天台止观 | 止观双运 | 通过“止”专注一境,收摄散乱心;以“观”照见五蕴皆空,破除我执 |
禅宗参究 | 话头参究 | 提起“念佛是谁”等话头,疑情参究,直指心性,明心见性 |
净土念佛 | 一心不乱 | 以信愿为导,持名念佛,摄心专注,求生净土,带业往生 |
生活禅 | 观照当下 | 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吃饭时知吃饭,睡觉时知睡觉,历境练心 |
达照法师指出,无论何种法门,最终都是为了让心“觉悟”,天台止观通过定慧等持,澄清妄念;禅宗参究以疑情打破执着,顿见本性;净土念佛以信愿摄心,往生不退转;生活禅则将修行融入生活,让“觉”成为生命的本能,这些方法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可根据根机选择,但核心都在于“破迷开悟”。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被焦虑、迷茫所困,达照法师的“觉”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生命的方向,他强调:“觉悟不是远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觉悟。”无论是工作压力、人际关系还是对无常的恐惧,都可以通过“觉”的观照转化为修行的资粮,当一个人开始觉察烦恼的根源,便不再被情绪控制,而是以慈悲和智慧应对一切,这便是“觉”的力量——它不仅是个人的解脱,更是让生命充满光明与温暖的根本。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培养“觉知”?
A1:达照法师建议,可从“微观觉察”入手,每天抽出10分钟静坐,专注呼吸,感受气息的出入,当杂念生起时,不评判、不跟随,只是觉知并带回呼吸;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件小事(如吃饭、洗碗)刻意练习“专注”,做这件事时只关注当下,同时觉察起心动念(如“是否在期待结果”“是否不耐烦”),长期坚持,觉知会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忙碌也能保持内心的清醒。
Q2:“开悟”和“觉”的关系是什么?普通人能达到“觉”的境界吗?
A2:达照法师解释,“开悟”是“觉”的阶段性体现,指彻底证悟心性,破除无明,达到“明心见性”;而“觉”是生命本具的状态,从凡夫到佛,觉性从未丢失,只是迷悟不同,普通人通过修行完全可以达到“觉”的境界——能在烦恼生起时立刻觉察到它,不被牵着走,这就是“始觉”;进一步能常保觉知,心不被外境转,便是“本觉”的部分显现,每个人根机不同,开悟的时机有早晚,但“觉”的修持人人可为,关键在持续观照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