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罗汉是修行者达到“无生法忍”的果位,已断尽烦恼,解脱生死轮回,受人天供养,从早期佛教的“十六罗汉”到汉传佛教的“十八罗汉”,再到后来逐渐形成的“二十八罗汉”,既是佛教教义的体现,也是文化融合的产物,二十八罗汉在汉传佛教中广为流传,他们各有名号、形象与象征,成为护持佛法、接引众生的重要形象,常见于寺庙罗汉堂、石窟壁画与民间艺术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信仰意义。
二十八罗汉的起源与演变
罗汉(阿罗汉)的信仰源于原始佛教,佛陀曾授记十六位大弟子永住世间,护持正法,据《法住经》记载,十六罗汉分别是宾度罗跋罗堕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阇阇、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戡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他们或住山林,或住城市,以神通度化众生。
佛教传入中国后,十六罗汉信仰逐渐本土化,唐代玄奘译出《法住经》后,十六罗汉形象开始广泛传播,至晚唐,民间出现“十八罗汉”的说法,新增的两位通常被认为是庆友(即《法住经》的作者)与宾头卢(佛陀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称),宋代以后,受禅宗“二十八祖”说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十八罗汉信仰进一步扩展为二十八罗汉,新增的十位罗汉多为中国民间或传说中的人物,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等,体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十八罗汉的名单在不同典籍与地区略有差异,但汉传佛教最通行的版本包括:宾度罗跋罗堕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阇阇、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阇罗弗多罗、戡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宾头卢、庆友、迦叶、军徒般遮、庆友(一说重复,实为不同译名)、法住、菩萨、罗汉、摩耶夫、揭路荼、跋里啰、达摩多罗、布袋和尚(即契此,以“大肚能容”形象闻名)等,布袋和尚作为中国本土罗汉的典型,象征“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豁达智慧,深受民间喜爱。
二十八罗汉名号、形象与象征
二十八罗汉各具鲜明的形象特征与象征意义,通过手中的法器、姿态或场景传递不同的修行理念与度化众生的功德,以下是常见二十八罗汉的名号、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的梳理(注:不同版本名单略有差异,以下为汉传佛教通行版本):
序号 | 名称 | 形象特征 | 象征意义 |
---|---|---|---|
1 | 宾度罗跋罗堕阇 | 常托钵静坐,或手持经书,身旁有侍者 | 安住不动,象征“禅定第一”,护持佛法常住世间 |
2 | 迦诺迦伐蹉 | 手持宝珠或锡杖,面带微笑 | 欢喜布施,象征“无诤三昧”,以欢喜心度化众生 |
3 | 迦诺迦跋厘阇阇 | 身着袈裟,手持莲花或拂尘 | 清净无染,象征“持戒第一”,以戒律护持僧团 |
4 | 苏频陀 | 手持宝塔或锡杖,常与青狮相伴 | 降伏烦恼,象征“精进不懈”,以勇猛心破除无明 |
5 | 诺距罗 | 骑白象或伏卧,手持念珠 | 力量大德,象征“大力罗汉”,以威神力护持正法 |
6 | 跋陀罗 | 手持经箧或水瓶,常与鹿相伴 | 威仪具足,象征“威仪第一”,以清净身口意度化众生 |
7 | 迦理迦 | 手持宝剑或智慧剑,面容威严 | 智慧锋利,象征“智慧第一”,以佛法智慧斩断烦恼 |
8 | 伐阇罗弗多罗 | 手持金刚杵或宝斧,常与金刚力士形象 | 降伏外道,象征“金刚不坏”,以坚固心护持佛法 |
9 | 戡博迦 | 手持经卷或莲花,常与药草相伴 | 医疗众生,象征“医方明”,以佛法药疗愈众生身心病患 |
10 | 半托迦 | 手持锡杖或摩尼珠,身体半裸,姿态随意 | 随缘度化,象征“自在罗汉”,以无住心接引不同根机众生 |
11 | 罗怙罗 | 手持念珠或禅杖,闭目静思 | 密行第一,象征“密行成就”,以默默护持护持正法 |
12 | 那伽犀那 | 手持宝珠或经书,常与龙相伴 | 通晓法相,象征“龙象大士”,以神通说法度化众生 |
13 | 因揭陀 | 手持锡杖或宝瓶,常与蛤蟆相伴 | 神通自在,象征“隐行罗汉”,以隐秘身护持佛法 |
14 | 伐那婆斯 | 手持扇子或经书,坐于树下 | 安住静虑,象征“静虑第一”,以禅定力护持正法 |
15 | 阿氏多 | 手持宝剑或莲花,常与孔雀相伴 | 无著无碍,象征“无著罗汉”,以无分别心度化众生 |
16 | 注荼半托迦 | 手持宝珠或禅杖,与半托迦形象相似但更年轻 | 年轻精进,象征“初果罗汉”,以初心向道激励修行者 |
17 | 宾头卢 | 胡须花白,手持锡杖,常与虎相伴 | 神通第一,象征“应真罗汉”,以显神通护持僧团 |
18 | 庆友(Kāsyapa) | 身着祖衣,手持经卷,面容庄严 | 结集经藏,象征“法身大士”,以传承佛法护持正法 |
19 | 迦叶(Kāśyapa) | 手持锡杖或波罗花,面容苦修相 | 头陀第一,象征“苦行罗汉”,以头陀行激励众生精进 |
20 | 军徒般遮 | 手持宝剑或经书,常与火焰相伴 | 智慧光明,象征“光明罗汉”,以佛法智慧破除黑暗 |
21 | 法住 | 手持念珠或宝塔,常与山石相伴 | 安住世间,象征“住世罗汉”,以护法因缘常住世间 |
22 | 菩萨 | 身着菩萨装,手持莲花或摩尼珠 | 菩萨行愿,象征“大悲罗汉”,以菩萨心行度化众生 |
23 | 罗汉 | 手持锡杖或宝瓶,常与鹿相伴 | 阿罗汉果,象征“解脱罗汉”,以解脱自在为众生示范 |
24 | 摩耶夫 | 手持经卷或莲花,常与女性形象相伴 | 慈悲摄受,象征“女相罗汉”,以慈悲心度化女性众生 |
25 | 揭路荼 | 手持金刚杵或宝剑,常与金翅鸟相伴 | 降伏妖魔,象征“降魔罗汉”,以威神力护持佛法 |
26 | 跋里啰 | 手持宝珠或经书,常与象王相伴 | 福德庄严,象征“福德罗汉”,以无量福德护持众生 |
27 | 达摩多罗 | 手持禅杖或经卷,面容沉稳 | 禪法传承,象征“禅定罗汉”,以禅法接引众生入道 |
28 | 布袋和尚(契此) | 祖腹大笑,手持布袋,常与孩童相伴 | 欢喜包容,象征“自在罗汉”,以“大肚能容”的智慧启发众生 |
二十八罗汉的文化意义
二十八罗汉不仅是佛教修行者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融合的载体,在艺术表现上,寺庙罗汉堂中的二十八罗汉雕塑或壁画常以写实与夸张结合的手法,突出各自特征:如“伏虎罗汉”脚下按猛虎,“降龙罗汉”手握金龙,“布袋和尚”则憨态可掬,笑容可掬,这些形象生动有趣,拉近了与信众的距离。
在民间信仰中,二十八罗汉被视为护法神与守护神,信众常根据自身祈求礼拜不同罗汉:求智慧者礼拜“迦理迦”,求健康者礼拜“戡博迦”,求平安者礼拜“宾度罗跋罗堕阇”,求欢喜者礼拜“布袋和尚”,这种“应愿化现”的信仰模式,使二十八罗汉深入民间生活,成为精神寄托的一部分。
二十八罗汉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点:从印度佛教的十六罗汉,到中国本土化的十八罗汉,再到融合民间传说与禅宗思想的二十八罗汉,既有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继承,也有中国文化“世俗化”“实用化”的改造,展现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深度交融。
相关问答FAQs
问:二十八罗汉和十八罗汉有什么区别?
答:两者在数量、起源与文化内涵上均有差异,十八罗汉是汉传佛教中更早期的形态,基于《法住经》的十六罗汉,加上宾头卢与庆友两位,形成十八罗汉,主要见于唐宋典籍;二十八罗汉则是佛教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十八罗汉的基础上,结合禅宗“二十八祖”说与民间传说(如布袋和尚等),扩展为二十八位,象征更丰富的护法功德与度化方式,从流传范围看,十八罗汉在藏传佛教中更常见,而二十八罗汉则以汉传佛教寺庙(如杭州灵隐寺、苏州西园寺)的罗汉堂为代表,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问:二十八罗汉的顺序是否固定?不同地区或寺庙的罗汉堂排序是否一致?
答:二十八罗汉的顺序并不完全固定,由于不同典籍的记载差异、地方文化的影响以及寺庙创作需求,不同地区罗汉堂中二十八罗汉的排列顺序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寺庙以“宾头卢”为首,有的则以“布袋和尚”居后;部分罗汉的名号在不同典籍中也有异译(如“庆友”又作“难提密多罗”),但核心在于,无论顺序如何,每位罗汉的名号、形象与象征意义相对稳定,信众更关注其代表的功德而非具体顺序,这种灵活性反而体现了佛教“应机说法”的圆融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