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弘一法师的轶事背后藏着怎样的人生真谛?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近代文化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前半生是风流才子,诗词、书画、音乐、戏剧样样精通,名噪一时;后半生是苦行僧人,持戒精严,以“弘一”之名弘法利生,影响深远,这两段人生之间,藏着无数令人深思的轶事,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他从“李叔同”到“弘一法师”的精神轨迹。

弘一法师 轶事

青年时期的李叔同,是上海滩有名的“翩翩公子”,他是“天涯五友”之一,与许幻园、蔡小香、袁希濂、张小楼交游甚密,常在城南草堂雅集,诗词唱和,挥毫泼墨,有一次,许幻园家道中落,准备离开上海,李叔同在城南草堂为他饯行,当时秋意渐浓,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望着远去的友人,即兴填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后经友人建议,配上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竟成传世经典《送别》,这首歌后来成了无数人离别的背景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是为送别一位挚友而作,除了诗词,李叔同在艺术上更是开风气之先,1907年,他在日本留学时,与曾孝谷等人创办“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他反串女主角玛格丽特,男扮女装,风姿绰约,演出时台下观众惊为天人,有人甚至以为他是“从日本请来的女演员”,这是中国话剧的开端之一,李叔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话剧第一人”。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这一决定让所有亲友震惊,尤其是他的挚友夏丏尊,夏丏尊曾劝他:“你的家庭怎么办?你上有老母,下有妻儿。”他只答:“我的事,与你们无关。”出家前,他把财物分赠友人,字画送学生,甚至把心爱的钢琴也送给了人,最让人动容的是,他给妻子送了一个砚台,刻上“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但转身便入了空门,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决绝,他说:“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放下的不是家庭,而是对‘我’的执念。”出家前三天,他在虎跑寺断食,写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字迹清瘦,仿佛已看破红尘,夏丏尊赶来时,他已换上僧袍,合十诵经,再不回头。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持戒精严,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过午不食”,寒冬腊月也只穿一件布袍,别人送他棉衣,他转赠给更需要的人,在福建泉州开元寺时,有个小沙弥偷吃了供果,他发现后没有责骂,而是说:“你饿了,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可以给你煮粥。”后来小沙弥再也不偷吃了,他对“惜福”二字极为看重,每次用纸都格外节约,正面写完写反面,甚至把旧报纸的空白处剪下来当便签,有一次,他看到僧人浪费米饭,便说:“每一粒米都是农民的血汗,浪费粮食,就是折福。”说完,他亲自把掉在地上的米粒捡起来吃了,弘一法师虽是出家人,却并非不问世事,抗战期间,他写下“念佛不忘救国”的标语,鼓励僧人护国护教,他说:“佛教以慈悲为本,救国救民,正是慈悲心的体现。”他还把自己的书法作品送给抗战将士,希望他们“保家卫国,早胜早归”。

弘一法师 轶事

弘一法师的轶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他的“慈悲心”,他对待众生,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恭敬地合十行礼,然后双手递上铜钱,乞丐惊讶地说:“出家人也给我行礼?”他说:“众生平等,乞丐也是众生,值得尊重。”他还常对弟子说:“做人要像水,能包容万物,也能洗涤尘埃。”他的书法风格也随人生阶段变化:早年风流潇洒,中年古朴厚重,晚年圆融寂静,有人问他书法为何变化,他说:“字如其人,我的心变了,字自然就变了。”1942年,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成为他一生的注脚。“悲”是悲悯众生,“欣”是欣然往生,这四个字,道尽了他对人生的彻悟。

时间 事件 轶事细节
1907年 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 反串女主角玛格丽特,演出时台下观众惊为天人,有人以为他是“从日本请来的女演员”
1918年 杭州虎跑寺剃度 出家前三天,在虎跑寺断食,写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剃度时夏丏尊赶来,他已合十诵经
1935年 福建泉州开元寺讲律 要求僧人每天念诵《华严经》,自己则抄写《华严经》经文,十年间抄了数十部
1942年 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临终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弟子问他何意,他微笑不语,只说“你们以后会懂”

FAQs

问:弘一法师为何在事业巅峰时选择出家?
答:弘一法师出家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精神探索的结果,他早年精通艺术,却觉得艺术只能“悦人”,不能“渡己”;中年研习哲学,仍觉得无法解答“生死”之问,1916年,他在虎跑寺断食时,读到《华严经》,顿感“身心清凉”,开始对佛法产生兴趣,加上母亲去世后,他对“无常”有了深刻体会,最终放下世俗名利,选择出家修行,他曾说:“我的前半生是‘做’,后半生是‘做’减法,减到最后,只剩下一颗真心。”

弘一法师 轶事

问:“悲欣交集”是什么意思?
答:“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临终前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归纳。“悲”是悲悯众生,看到世间疾苦,心生怜悯;“欣”是欣然往生,经过多年修行,对死亡无所畏惧,反而欣然接受往生净土,这四个字,既包含了他对众生的慈悲,也体现了他对修行的坚定,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彻悟——人生本就是“悲”与“欣”的交织,唯有放下执念,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