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莫高窟唐代菩萨丑态

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其唐代菩萨造像历来以“丰满为美”“庄严神圣”著称,但若细观中晚唐部分洞窟的菩萨像,却能发现与盛唐雍容华贵截然不同的“丑态”——这种“丑态”并非传统审美意义上的低劣,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审美转向与佛教本土化共同作用下的艺术呈现,既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蕴含着复杂的文化密码。

莫高窟唐代菩萨丑态

从面部造型来看,中晚唐菩萨像的“丑态”首先体现在对“理想美”的突破,盛唐菩萨多以“丰颊阔颐”“柳眉凤目”为特征,面如满月,眉目含情,兼具神性与人性之美,如第130窟的南大像菩萨,面庞饱满,鼻梁高挺,嘴角微扬,透着盛唐的自信与雍容,而中晚唐菩萨,尤其是晚唐部分洞窟(如第156窟、第196窟),则呈现出“面型偏方”“五官局促”的特点:下颌线变得生硬,颧骨突出,眼睛不再是细长的丹凤眼,而是略显细小且间距较宽,甚至有些菩萨的眉毛如“八”字般斜飞,失去了盛唐的柔美,更值得注意的是表情的变化——盛唐菩萨多“低眉含笑”,慈悲中带着超脱;中晚唐菩萨则常“直目瞪视”,眼神空洞或带有一丝世俗的疲惫,甚至第196窟的一尊胁侍菩萨,嘴角微微下垂,仿佛带着无奈与愁苦,这种“不庄严”的表情,打破了菩萨“无喜无悲”的神性形象,反而更贴近现实中普通人的情绪。

服饰与动态的“臃肿”与“僵硬”,是中晚唐菩萨“丑态”的另一重表现,盛唐菩萨的服饰讲究“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薄如蝉翼的衣裙贴身,线条流畅,动态飘逸,如第45窟的菩萨,裙裾轻轻飘动,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而中晚唐菩萨的服饰则日益繁复厚重:肩上的披帛不再轻盈,而是层层叠叠,如绳索般缠绕在手臂上;腰间的裙褶不再自然下垂,而是被刻意塑成密集的棱状,显得臃肿臃肿,动态上,盛唐菩萨多呈“S”形站立,身体微侧,姿态灵动;中晚唐菩萨则多为正面直立,双脚并拢,双手或合十或持物,动作刻板,缺乏生气,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中,两侧的胁侍菩萨服饰厚重,表情呆滞,如同僵硬的木偶,与周围热闹的出行场景格格不入,这种“动态的缺失”,让菩萨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显得笨拙而“丑陋”。

色彩运用的“浓艳”与“失衡”,也加剧了中晚唐菩萨的“丑态”感,盛唐菩萨的色彩讲究“淡妆浓抹总相宜”,以青绿、赭石为主色调,搭配金线勾勒,既庄重又和谐,如第320窟的飞天,色彩明快而不失雅致,中晚唐则走向两个极端:部分洞窟因后世重绘,色彩变得斑驳杂乱,原本的白色肌肤被氧化成深褐色,红色的裙裾褪色后与绿色的披帛混在一起,形成刺眼的“撞色”;另一部分则过度使用浓艳的色彩,如第17窟(藏经洞)的菩萨像,面部用厚重的铅白,嘴唇涂以鲜红,眼睑用深青勾勒,整体效果如同戏曲脸谱,失去了唐代早期色彩的层次感与透气感,这种“色彩的失衡”,让菩萨形象显得俗气而“粗糙”。

莫高窟唐代菩萨丑态

这种“丑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中晚唐社会变迁的镜像,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莫高窟的营建不再由皇室主导,而是转向民间集资,工匠群体也从宫廷画师变为民间艺人,民间工匠缺乏盛唐时期的专业训练,更倾向于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融入菩萨造像——他们见到的不再是宫廷贵妇的雍容,而是普通人的疲惫与愁苦;追求的不再是“神性的理想美”,而是“人性的真实感”,菩萨的面容变得“世俗化”,服饰带着“生活化”的笨拙,色彩也充满了“民间”的浓艳,佛教本土化的深入,也让菩萨从“西天神佛”变为“人间守护者”,其形象不再刻意追求异域的“神圣感”,而是更贴近中国百姓的审美与情感,这种“接地气”的转变,在盛唐人看来或许是“失态”,在后人眼中却成了时代的“活化石”。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唐代不同时期菩萨像的特征,可参考下表:

时期 面部特征 服饰与动态 色彩风格 整体气质
盛唐 丰颊阔颐,柳眉凤目,低眉含笑 薄衣贴体,线条流畅,动态飘逸 青绿、赭石为主,金线勾勒,和谐雅致 雍容华贵,兼具神性与人性之美
中晚唐 面型偏方,五官局促,表情疲惫或空洞 服饰厚重繁复,动态僵硬刻板 浓艳杂乱或斑驳,缺乏层次感 世俗化,贴近现实情感,失去超脱感

这种“丑态”并非艺术价值的贬低,反而为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独特视角,它让我们看到,艺术并非总是沿着“完美”的直线前进,而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调整与变形,中晚唐菩萨的“丑”,是真实的“丑”,是动荡社会中普通人的情绪写照,是佛教艺术本土化过程中的必然阵痛,更是莫高窟艺术从“巅峰”走向“世俗”的生动注脚,当我们剥离“美”的预设,便能从这些“丑态”中读出更丰富的历史信息——那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无奈,是一个群体在苦难中对信仰的坚守,也是艺术在民间土壤中生长出的真实生命力。

莫高窟唐代菩萨丑态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中晚唐莫高窟菩萨像会出现与盛唐截然不同的“丑态”?
A:这种“丑态”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莫高窟营建转向民间,工匠从宫廷画师变为民间艺人,技法与审美更贴近现实生活,菩萨形象因此“世俗化”,失去了盛唐的“理想美”,佛教本土化加深,菩萨从“西天神佛”变为“人间守护者”,形象更贴近中国百姓的情感,表情、服饰都带有现实痕迹,中晚唐社会动荡,民间艺人可能将自身的疲惫与无奈融入造像,导致菩萨表情“不庄严”,动态“僵硬”,后世重绘与自然风化也加剧了色彩的失衡与形象的斑驳,形成了现代视角下的“丑态”。

Q2:这些“丑态”的菩萨像是否影响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A:不仅没有影响,反而提升了莫高窟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盛唐菩萨像的“美”代表了唐代艺术的巅峰,是“理想美”的典范;而中晚唐菩萨像的“丑态”,则是“现实美”的体现,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民众心理与审美变迁,这种“丑”打破了“艺术必须完美”的单一标准,展现了艺术在民间土壤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它为研究唐代中晚期的社会史、宗教史、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看到艺术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与审美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