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泰州古寺庙老照片

泰州,这座镶嵌在里下河平原上的古城,自古便是江淮地区的佛教文化重镇,城内外古刹林立,香火绵延千年,每一座寺庙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如同凝固的时光碎片,无声诉说着古寺庙的兴衰荣辱,让我们得以窥见百年前泰州佛教文化的生动图景,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建筑形态的定格,更是对宗教生活、社会变迁的深刻记录,成为解读泰州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密码。

泰州古寺庙老照片

泰州古寺庙的历史脉络可追溯至东晋,彼时中原战乱,士族南迁,佛教文化随之在江淮地区生根发芽,光孝寺作为泰州最早的寺庙之一,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初名“建兴寺”,后因宋孝宗曾驻跸并赐“显忠祠”,明洪武年间敕改“光孝寺”,成为泰州佛教的“丛林之冠”,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摄影技术的传入,这些古寺庙开始被镜头捕捉,1902年,英国传教士慕阿德(Arthur Evans Moule)在泰州传教时拍摄的光孝寺山门照片,成为现存最早的光孝寺影像之一——照片中,山门为三间硬山顶,黄墙黛瓦,门楣上“敕赐光孝寺”五个大字依稀可辨,两侧石狮历经风雨,姿态古朴,山前广场上,几位身着长袍的香客正驻足仰望,远处是里下河平原特有的水乡风光,寺庙与市井烟火交融,构成一幅生动的清末民生图景。

除了光孝寺,泰州城外的庆云寺也是老照片中的常客,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因寺内有庆云庵而得名,历史上曾与扬州大明寺、镇江金山寺齐名,被誉为“淮东第一丛林”,1925年,一位本土摄影师拍摄的庆云寺大殿照片,展现了唐代建筑的恢弘气势:大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屋脊上鸱吻高翘,檐下斗拱层层叠叠,梁枋上的彩绘虽已斑驳,但仍能看出“龙纹”“缠枝莲”等图案,殿前广场上,一棵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树下几位僧人正在清扫落叶,远处是蜿蜒的运河,货船往来不绝,一派“古刹枕河”的江南景致,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建筑细节,更反映了寺庙与运河文化的紧密联系——运河不仅是漕运通道,更是佛教文化传播的纽带,庆云寺因运河香火鼎盛,也因运河在近代面临挑战:1931年,淮河大水,运河泛滥,庆云寺大殿被淹,一张当时的水灾照片显示,大殿底层积水及腰,僧人用木船运送物资,佛像基座已被浸泡,成为寺庙近代坎坷历程的见证。

老照片中,寺庙的“生活气息”同样令人着迷,1946年,光孝寺举行传戒法会,一张僧众合影留下了珍贵瞬间:上百位僧人分列大雄宝殿前,身披袈裟,神态庄重,前排长老手持锡杖,年轻僧人则目光清澈,殿内,一张拍摄于1930年的“晒经”照片更具烟火气——僧人们将经书摊在院中晾晒,防止虫蛀,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洒在经卷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几位小沙弥蹲在地上翻阅经书,神态专注,这些场景打破了人们对寺庙“清冷孤寂”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僧人日常修行与生活的真实状态,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人间性”的一面——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社区文化中心,曾举办过粥厂、义学等公益活动,一张民国时期光孝寺“施粥”的老照片中,僧人正将热粥递给贫苦百姓,百姓排队等候,神情感激,记录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传承。

从建筑艺术角度看,老照片为研究泰州古寺庙的形制演变提供了直观依据,文峰塔寺(原为明代文峰塔附属寺庙)的老照片显示,塔寺布局为“塔在寺中”,塔为七层楼阁式砖塔,塔身逐层收分,腰檐为仿木结构,斗拱、栏杆均为砖雕,与明代《营造法式》的记载高度吻合,而净因寺(始建于宋代)的老照片则记录了其独特的“船山”形制——因寺后土丘形似船首,故寺庙依山而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递进,两侧厢房如船舷,整体布局暗合“普度众生”的佛教意象,这些影像细节,为今天的文物修复和历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

泰州古寺庙老照片

许多古寺庙已在历史变迁中损毁或重建,但这些老照片却让它们“重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寺庙的变迁:光孝寺宋代的大雄宝殿毁于元末兵火,明代重建后,老照片中的梁架结构保留了明代官式建筑风格;庆云寺1958年被毁,2010年重建时,建筑师严格参照民国老照片中的布局和形制,恢复了唐代大殿的风貌,可以说,老照片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寺庙名称 始建年代 老照片拍摄年代 主要照片内容 现存价值
光孝寺 东晋义熙年间 1902年、1930年、1946年 山门、大雄宝殿、僧人晒经、传戒法会 为明代建筑修复提供依据,记录佛教生活
庆云寺 唐贞观年间 1925年、1931年 大殿、千年银杏、水灾场景 唐代建筑形制研究,近代灾害见证
文峰塔寺 明万历年间 清末 七层文峰塔、塔寺布局 明代楼阁式砖塔研究,城市地标变迁
净因寺 宋代 民国 “船山”形制、依山而建布局 宋代寺庙规划特色,佛教意象体现
定慧寺 宋建炎年间 民国 江边寺庙群、水陆法会 寺庙与水系关系,宗教仪式记录

这些泰州古寺庙老照片,不仅是建筑与人物的定格,更是百年社会变迁的缩影,它们让我们看到,佛教文化如何在泰州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又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演变,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些古寺庙,或许能在斑驳的墙壁、古朴的梁架中,找到老照片里的影子,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FAQs

  1. 问:泰州古寺庙老照片主要拍摄于哪些时期?这些照片的拍摄者通常是哪些人?
    答:泰州古寺庙老照片主要拍摄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拍摄者包括:西方传教士或旅行者(如英国传教士慕阿德,出于文化考察拍摄)、本土摄影师(如泰州早期照相馆师傅,记录地方风貌)、寺庙僧人(自存影像资料)以及民国政府机构(为编修志书或文物保护拍摄),这些照片来源多样,共同构成了泰州古寺庙的影像档案。

    泰州古寺庙老照片

  2. 问:这些古寺庙老照片对今天的文物保护有何具体作用?
    答:老照片对文物保护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提供历史原貌参照,如光孝寺明代大雄宝殿修复时,通过民国老照片恢复了缺失的斗拱样式;其二,记录建筑变迁轨迹,如庆云寺老照片显示其唐代钟楼形制,为重建提供依据;其三,补充文献不足,部分寺庙因史料缺失,老照片成为其历史沿革、布局演变的唯一影像佐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佛教仪式)的复原也有重要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