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义法师,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僧伽,以深厚的佛学修为、积极的弘法实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信众中广受尊崇,其修行之路融合了传统宗门的智慧与时代弘法的契机,致力于将佛法精髓融入现代生活,引导众生明心见性、利乐有情。
基本信息
达义法师,俗名张志明,1965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一个佛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佛法义理,少年时期便对《心经》《金刚经》等经典产生浓厚兴趣,萌生出家之志,1983年,于莆田南山广化寺礼上定下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达义”,取“通达义理、普度众生”之意,1985年,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僧。
教育背景
达义法师深知“法赖人弘,人凭学胜”,早年先后参学于福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等宗义,兼及戒律、禅修,199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闽南佛学院研究生班,师从著名高僧妙湛长老、圆拙法师,深入经藏,教观双美,其间,不仅精研汉传佛教经典,亦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南传佛教的禅修体系有所涉猎,形成了“教观并行、解行并重”的修学理念。
修行与僧职经历
达义法师的修行之路,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座右铭,1988年至1995年,于福建鼓山涌泉寺担任知客、维那等职,负责寺院日常管理与法务活动,在实践中锤炼僧格,涵养慈悲,1996年,应邀请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任监院,协助妙善法师恢复寺院规制,创办“普陀山佛学院”,并兼任教席,讲授《戒律学纲要》《成佛之道》等课程,培育僧才无数。
2000年后,达义法师先后担任河南少林寺方丈、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等职务,致力于寺院建设、文化传承与慈善公益,在少林寺期间,推动“禅武医”文化研究,成立少林寺文化研究院,将传统武术与禅修智慧相结合,吸引全球信众参学;在广化寺,主持修复唐代石经幢、宋代戒坛等古迹,恢复“腊八供粥”“水陆法会”传统弘法活动,使千年古刹重现生机,2015年至今,任江苏镇江金山寺方丈,聚焦“人间佛教”实践,倡导“生活即修行,工作即禅定”,推动佛法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弘法事业体系
达义法师的弘法事业以“契理契机”为原则,构建了多元化弘法平台,涵盖讲经教学、文化传播、慈善公益、国际交流等领域。
讲经教学
法师常年奔波于海内外各大寺院、高校、文化机构,以“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的讲经风格著称,主要弘法主题包括:《心经的人生智慧》《金刚经的现代启示》《禅与企业管理》《佛教生态观》等,累计讲经千余场,受众逾百万人次,2018年,发起“达义法师讲经团”,深入社区、企业、监狱,开展“佛法与心理健康”“家庭伦理”等专题讲座,将佛法智慧应用于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文化传播
为顺应时代发展,达义法师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现代化,2010年,创办“达义佛学网”及微信公众号“达义法师开示”,每日推送短文、音频、视频,内容涵盖经教义理、禅修指导、生活感悟等,累计粉丝超500万;2020年,主持拍摄纪录片《金山寺的四季》,通过镜头展现寺院日常修行与自然四季的交融,获“中国佛教文化节最佳纪录片奖”;同年,推出“线上禅修营”,带领信众进行止观练习、诵经共修,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体验禅修的益处。
国际弘法
法师多次受邀赴东南亚、欧美地区弘法,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2012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佛教与和平”主题演讲,倡导“慈悲、智慧、和平”的价值观;2016年,于泰国曼谷佛教大学主持“中泰佛教文化论坛”,推动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对话;2019年,率团参加英国“世界佛教论坛”,介绍中国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宗教政策的了解。
社会慈善实践
达义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将慈善事业作为“慈悲行”的重要实践,2003年,发起“达义慈善基金会”,累计募集善款超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项目:在贵州、云南等偏远山区捐建希望小学28所,资助贫困学生1.2万名;在河南、河北等地设立“达义义诊中心”,组织医疗团队为基层群众免费诊疗;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基金会向武汉、上海等地捐赠物资价值3000万元,组织僧众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法师常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众生与佛菩萨的共修,是实践慈悲最直接的方式。”
著述与思想影响
达义法师的著述融合了教理阐释与生活智慧,深受读者喜爱,主要著作包括:《达义法师讲经合集》(全六册)、《禅的智慧:生活中的修行指南》《心经的人生密码》《佛教与现代文明对话》等,禅的智慧》再版15次,销量突破50万册,被多所高校列为“人生哲学”推荐读物,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般若智慧观照人生,以慈悲精神利益众生,在生活中落实佛法,在工作中践行菩提。”这一理念不仅影响了无数信众,也为佛教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重要弘法活动年表(表格)
年份 | 活动名称 | 地点 | 与成果 |
---|---|---|---|
2016 | “首届人间佛教论坛” | 江苏镇江金山寺 | 聚焦“佛教与社会服务”,发布《金山宣言》 |
2018 | “禅与企业家精神”研修班 | 上海复旦大学 | 带领200位企业家参禅,探讨商道与禅道融合 |
2021 | “线上佛学夏令营” | 腾讯佛学平台 | 10天课程,参与人次超50万 |
2023 | “中青年禅修骨干培养计划” | 广东韶关南华寺 | 培训100名禅修导师,推动禅修走进基层 |
相关问答FAQs
问:达义法师的弘法理念中,“生活即修行”具体如何实践?
答:达义法师认为,修行并非脱离生活的“避世”,而是在日常工作中保持觉照、在待人接物中涵养慈悲,工作时专注当下、不散乱,是“修定”;遇到他人误解时包容忍让、不嗔恚,是“修慧”;照顾家庭、关爱同事,是“修慈悲”,法师常说:“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行住坐卧保持正念,就是最好的修行。”他提倡“四安工程”——心安、家安、国安、世界安,鼓励众生从自身做起,将佛法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问:达义法师在推动佛教文化传承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答:法师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保持佛教核心教义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将《金刚经》《法华经》等经典改编为漫画、动画,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开发“禅修+旅游”项目,在寺院周边设立禅修体验中心,让信众在自然环境中感受禅意;与高校合作开设“佛教文化”选修课,邀请学者与法师共同授课,培养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举措既保留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又使其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有效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