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恩法师是近代佛教史上备受尊敬的高僧,其修行深厚、弘法广布,对佛教界影响深远,关于弘恩法师的年龄,需结合其生平历程综合梳理,方能清晰呈现这位大德的生命轨迹与修行足迹。
弘恩法师俗姓王,名福增,1885年出生于直隶(今河北)保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尤对儒释典籍兴趣浓厚,青年时期便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慧根与慈悲心,1903年,19岁的王福增因感世事无常、人生如幻,毅然辞别家人,前往北京法源寺剃度出家,法号“弘恩”,师从当时以禅修严谨著称的道明老和尚,自此,他正式踏上修行之路,也开启了一段跨越世纪的弘法生涯。
出家后的弘恩法师并未止步于剃度,而是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进心投入修行,1905年,他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参学,于禅七中潜心打坐,昼夜不怠,曾因过度用功导致身体虚弱,却仍以“心不攀缘、意不颠倒”的定力克服障碍,1908年,经道明老和尚推荐,弘恩法师前往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依止近代高僧谛闲法师学习天台教观,期间系统研读《法华经》《摩诃止观》等经典,对“教观双美”的修行理念有了深刻体悟,这一时期的修行经历,不仅奠定了他坚实的佛学基础,更塑造了他“解行并重、定慧等持”的修行风格。
1912年,弘恩法师受具足戒于南京宝华山隆昌寺,随后受聘担任常州天宁寺副寺,负责寺院日常事务及僧伽教育,在此期间,他不仅将管理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利用闲暇时间开示年轻沙弥,以“丛林即道场、工作即修行”的理念引导大众,深受僧众信服,1915年,弘恩法师前往广东韶关南华寺礼谒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他根器深厚、发心真切,遂留其身边担任侍者,亲传曹洞宗法脉,在南华寺的三年,是弘恩法师修行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不仅协助虚云老和尚修复寺院、复兴禅风,更在“农禅并重”的实践中,将佛法智慧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对“平常心是道”的体悟。
1920年,弘恩法师受请担任江苏镇江金山寺住持,时年35岁,任内他倡导“禅净双修”,以“持名念佛”为方便,引导大众契入禅心;同时注重培养僧才,创办金山佛学院,邀请太虚大师、欧阳渐等佛学大家前来讲学,使金山寺成为当时江南佛教教育的重镇,1927年,因战乱影响,弘恩法师率僧众护持寺院文物,辗转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弘法,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为难民提供食宿、宣讲佛法,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践行菩萨道。
1949年后,弘恩法师驻锡上海玉佛寺,担任首座和尚,虽已年逾六旬,他仍每日坚持早课、过斋、讲经,从未间断,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他被推举为理事,积极参与团结佛教界、弘扬正法的各项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宗教政策逐步恢复,弘恩法师虽已年逾九旬,仍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参与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寺院的修复工作,并多次为年轻僧众开示“以戒为师、以法为依”的修行要义,1990年,弘恩法师于上海玉佛寺安详示寂,世寿106岁。
弘恩法师的一生,是近代中国佛教“悲智双运、解行并重”的缩影,他从青年出家至百岁圆寂,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历经战乱动荡与时代变迁,却始终以“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为己任,其修行之精进、弘法之广布、慈悲之深切,至今仍为佛教界所称颂,以下为弘恩法师生平年表概览:
时间 | 年龄 | 事件概要 |
---|---|---|
1885年 | 出生 | 俗姓王,名福增,出生于河北保定书香世家。 |
1903年 | 19岁 | 于北京法源寺剃度出家,法号弘恩,师从道明老和尚。 |
1905年 | 21岁 | 赴镇江金山寺参学,精进禅修。 |
1908年 | 24岁 | 依止谛闲法师学习天台教观,研习《法华经》《摩诃止观》等经典。 |
1912年 | 28岁 | 于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后任常州天宁寺副寺,僧伽教育。 |
1915年 | 31岁 | 礼谒虚云老和尚,任侍者,传曹洞宗法脉。 |
1920年 | 36岁 | 担任镇江金山寺住持,倡导禅净双修,创办金山佛学院。 |
1927年 | 43岁 | 因战乱辗转江浙沪弘法,护持寺院,救济难民。 |
1949年后 | 65岁 | 驻锡上海玉佛寺,任首座,参与中国佛教协会工作。 |
1970年代末 | 95岁 | 参与上海龙华寺、静安寺等修复,弘法不辍。 |
1990年 | 106岁 | 于上海玉佛寺安详示寂。 |
相关问答FAQs
Q1:弘恩法师的修行特点是什么?
A1:弘恩法师的修行以“解行并重、定慧等持”为核心,强调“禅净双修”,他既重视经典研习,深入天台教观与禅宗心法,又注重实修践行,在“农禅并重”中体悟佛法真谛,其修行风格朴实无华,主张“平常心是道”,将日常生活与禅修结合,引导大众在行住坐卧中契入佛心,他秉持“悲智双运”的菩萨精神,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晚年仍坚持讲经、培养僧才,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情怀。
Q2:弘恩法师对近代佛教复兴有哪些贡献?
A2:弘恩法师对近代佛教复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他创办金山佛学院,邀请太虚大师、欧阳渐等学者讲学,培养了大量僧伽人才;二是寺院修复,他参与或主持了金山寺、玉佛寺、龙华寺等多座名刹的修复与管理工作,使古刹重光;三是教义弘扬,他倡导“禅净双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示佛法,推动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他还积极投身社会慈善,战乱时期救济难民,践行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为近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