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菩萨》于中飞

在佛教文化的浩瀚星河中,“菩萨”无疑是最具感召力的精神符号之一,它源于古印度“菩提萨埵”的音译,意为“觉悟的有情”,既包含了对真理的求索,更承载着对众生的慈悲,而当我们谈及“《菩萨》于中飞”时,这不仅指向一个具体的作品或人物,更触及到一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勾连的文化实践——于中飞通过其对菩萨精神的阐释与演绎,让“菩萨”从经文中的庄严法相,走进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成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心灵坐标。

《菩萨》于中飞

菩萨的起源与核心:从“觉悟”到“慈悲”的精神跨越

菩萨形象的诞生,本身就蕴含着佛教思想的演进,早期佛教中,佛是唯一的“圆满觉悟者”,而菩萨作为“求觉悟者”,处于修行过程中的“不退转”阶段,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菩萨”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不仅要“自利”(自觉),更要“利他”(觉他),甚至“普度众生”,这种从“个人解脱”到“众生解脱”的转向,让菩萨精神超越了宗教仪轨,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

菩萨的核心特质,可概括为“悲智双运”。“悲”指“大慈大悲”,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因亲疏而异,视众生与自己为一体,愿拔除一切痛苦;“智”指“般若智慧”,即洞察万物本质、破除无明烦恼的智慧,二者相辅相成:若无慈悲,智慧可能沦为冷漠的旁观;若无智慧,慈悲易陷入盲目的滥情,正如《维摩诘经》所言“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菩萨正是在悲智的平衡中,展现出既入世又出世的生命姿态。

在中国化的菩萨体系中,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菩萨尤为突出,分别象征“慈悲”“智慧”“行愿”“救度”,观音菩萨的“千手千眼”象征观照世间一切苦难的广博慈悲,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彰显永不放弃的救愿,这些形象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精神困境时的“心灵依靠”。

于中飞的“菩萨”阐释:从经典法相到人间烟火

于中飞对“菩萨”的解读,跳出了传统宗教艺术的框架,更强调其“人间性”与“实践性”,在他看来,菩萨并非端坐莲台的“神祇”,而是每个普通人心中“向善的潜能”——当我们选择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选择以智慧化解矛盾,选择在行动中践行利他,便是在“行菩萨道”。

这种“人间菩萨”的理念,于中飞通过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得以具象化,在他的作品中,菩萨形象常被置于市井生活的场景中:可能是雨中为老人撑伞的背影,可能是课堂上传道授业的教师,可能是疫情期间逆行的志愿者……这些没有光环的“凡人菩萨”,恰恰呼应了《六祖坛经》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菩萨精神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里。

《菩萨》于中飞

于中飞还特别强调“菩萨行”的“日常性”,他认为,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善举,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慈悲心”与“觉察力”即是修行:对家人的包容是“慈悲”,对工作的尽责是“行愿”,对陌生人的微笑是“布施”,对错误的反思是“智慧”,他将这种“生活化的菩萨道”归纳为“三心”:同理心(感知他人苦难的敏感)、责任心(面对问题的担当)、平常心(得失随缘的豁达)。

以下表格概括了于中飞“人间菩萨”理念的核心要素:

核心要素 内涵阐释 现实体现举例
同理心 不评判、不居高临下,真正“站在他人角度”感受痛苦 倾听朋友的烦恼时不急于给建议,而是先说“我理解你的感受”
责任心 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在能力范围内主动承担 教师认真备课、医生精益求精、普通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平常心 不执着于“修行”的形式,也不因“善小而不为”,保持内心的平和 日常中随手捡起垃圾、礼让行人,不因事小而忽视,也不因回报而期待

菩萨精神在当代的价值:焦虑时代的“心灵解药”

在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的现代社会,菩萨精神展现出独特的治愈力量,当代人常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过度关注得失、比较他人、陷入孤独,而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恰是解药——慈悲让我们打破“小我”的壁垒,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结;智慧让我们看清“无常”的本质,从执念中解脱。

于中飞认为,菩萨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它不要求人们逃避现实,而是鼓励在现实中“修行”:面对工作压力,以“精进心”代替“焦虑心”,把挑战当成成长的阶梯;面对人际关系矛盾,以“包容心”代替“对立心”,用沟通化解隔阂;面对社会问题,以“行动力”代替“抱怨”,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

这种“行动的慈悲”在他组织的公益活动中尤为明显:他发起“社区书房”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阅读空间;开展“心灵对话”讲座,帮助职场人缓解焦虑;甚至在疫情期间,他创作漫画《口罩菩萨》,将医护人员比作“戴口罩的菩萨”,让普通人看到平凡中的伟大,这些实践证明,菩萨精神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可以落地的行动指南。

《菩萨》于中飞

FAQs

Q1:菩萨强调“无我”,是否意味着要放弃个人利益和追求?
A1:菩萨的“无我”并非否定自我价值,而是破除对“小我”的执着,真正的“无我”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不因“我”的得失而焦虑,不将“我”与他人对立,而是认识到个体与众生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于中飞常举例:“医生救死扶伤时,不会想‘这能给我带来什么’,而是专注于‘如何帮助患者’,这种‘忘我’恰恰让他实现了更高的自我价值。”“无我”不是放弃个人追求,而是以利他之心为导向,让个人利益与众生福祉相统一,反而能获得更持久的满足感。

Q2:普通人如何践行“菩萨道”?是否需要皈依佛教或出家修行?
A2:于中飞强调,“菩萨道”是人人可行的“生活修行”,与是否皈依或出家无关,核心在于“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觉悟),下化众生(利他”的发愿,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六度”:布施(给予他人帮助,包括物质、知识、笑容等)、持戒(遵守道德底线,不伤害他人)、忍辱(面对逆境时保持平和)、精进(积极向善,不懈怠)、禅定(专注当下,不杂乱)、般若(用智慧观照事物本质),父母耐心教育孩子是“忍辱”与“精进”,同事间互相帮助是“布施”,工作中保持专注是“禅定”,这些“微小的善行”,积累起来便是“菩萨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