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文化中,数字“108”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圆满与觉悟的数字,代表着破除108种烦恼,许多佛教寺庙会供奉108尊塑像,这些塑像或为罗汉、菩萨,或为护法神,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这些“108尊塑像大寺庙”遍布中国及东南亚,融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成为传承佛教文化与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
108的佛教内涵与塑像源起
佛教中,“108”的寓意可追溯至多种经典解释,一种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包括贪、嗔、痴“三毒”各36种,通过修行供奉108尊像,可象征断除烦恼,达到觉悟,另一种说法源于天文学,古印度将天空分为27宿(星座),每宿有4个星宫,合计108个星体,对应宇宙的秩序与圆满,佛教念珠常为108颗,诵经时每拨一颗代表消除一种烦恼,塑像的数字与之呼应,形成宗教仪轨的完整体系。
最早的108尊塑像可追溯至印度佛教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一传统与本土文化结合,逐渐演变为寺庙中常见的造像布局,塑像多为罗汉、菩萨或护法神,罗汉”是修行者的代表,因断尽烦恼、堪受供养,成为信众礼拜的对象,108尊罗汉的组合,既体现了佛教“无量”的境界,也通过群体塑像展现了不同修行阶段的形象。
典型108尊塑像大寺庙实例
中国多地寺庙以108尊塑像闻名,这些寺庙或历史悠久,或建筑宏伟,塑像风格各异,共同构成佛教艺术的多样图景,以下列举几处代表性寺庙及其塑像特色:
杭州灵隐寺罗汉堂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山”之一,其罗汉堂供奉的108尊罗汉像为清代木雕精品,罗汉堂呈“田”字形布局,每尊罗汉高约1.5米,以樟木雕成,神态各异:有的双手合十,闭目沉思;有的怒目圆睁,手持法器;有的面带微笑,与孩童互动,塑像衣纹流畅,细节生动,如“降龙罗汉”脚踏祥云,手抓龙角,龙身鳞片清晰可见;“伏虎罗汉”则侧卧石上,猛虎温顺趴伏,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
北京戒台寺戒坛殿
戒台寺以“戒坛”和“戒律”闻名,其戒坛殿内供奉108尊“律菩萨”像,为明代泥塑佳作,这些塑像高约2米,排列于戒坛四周,每尊像手持不同法器,如锡杖、梵钵、念珠等,象征持戒的严谨,与罗汉像的“世俗化”不同,律菩萨面容更为庄严肃穆,身披袈裟,衣褶厚重,体现了汉传佛教造像的“庄严相”,据传,这108尊像对应佛教“108种戒律”,僧侣受戒时需一一礼拜,以表持戒决心。
山西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大同华严寺是辽金时期佛教建筑的代表,其薄伽教藏殿内“合掌露齿菩萨”虽为单尊像,但殿内整体造像群以“华藏世界”为理念,暗合“108”的圆满意境,殿内壁藏“天宫楼阁”内供奉小型塑像108尊,为辽代彩塑精品,每尊像高约30厘米,或坐或立,神态细腻,菩萨像”头戴花冠,宝缯垂肩,衣饰繁复,融合了辽代贵族的审美与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堪称“辽塑瑰宝”。
四川峨眉山万年寺万年寺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万年寺的无梁殿内供奉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像,而殿外“七佛殿”则以“过去七佛”为核心,配以100尊罗汉像,合计108尊,象征“时间”与“空间”的圆满,七佛为过去七位佛陀,像高约4米,身披通肩大衣,手印各异;罗汉像则分列两侧,或执经卷,或持禅杖,面部表情生动,有的似在辩论佛法,有的似在冥想修行,展现了川西地区雕塑的“世俗化”倾向。
以下为部分108尊塑像大寺庙概览:
寺庙名称 | 位置 | 塑像类型 | 材质 | 时代特色 |
---|---|---|---|---|
灵隐寺罗汉堂 | 浙江杭州 | 108尊罗汉 | 樟木 | 清代,写实生动 |
戒台寺戒坛殿 | 北京 | 108尊律菩萨 | 泥塑 | 明代,庄严持戒 |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 山西大同 | 108尊壁藏小像 | 彩塑 | 辽代,繁复华丽 |
峨眉山万年寺 | 四川峨眉山 | 7佛+100罗汉 | 铜铸 | 明清,融合地域风格 |
108尊塑像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108尊塑像不仅是宗教符号,更是古代雕塑艺术的集中体现,从材质看,寺庙多选用樟木、楠木等名贵木材,或泥塑、石雕、铜铸,既考虑材料的耐久性,也便于雕刻细节,如灵隐寺罗汉堂的樟木木雕,因樟木防虫蛀,历经数百年仍保存完好;戒台寺的泥塑则因加入糯米浆、麻丝等材料,质地坚硬,衣纹垂感自然。
从造型风格看,不同时期、地域的塑像差异显著,早期(如魏晋南北朝)受印度犍陀罗艺术影响,塑像“秀骨清像”,衣纹贴身;唐代则丰满圆润,体现“盛世气象”;宋代以后逐渐世俗化,罗汉像更贴近生活,如灵隐寺罗汉像中“布袋和尚”的形象,憨态可掬,似在笑对人生,地域上,北方塑像(如华严寺)厚重雄浑,南方塑像(如灵隐寺)灵动细腻,均体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文化意义上,108尊塑像承载了佛教“因果轮回”“慈悲济世”的核心思想,信众通过礼拜不同塑像,可对应自身烦恼,寻求精神慰藉;而塑像群体所展现的“和而不同”,也暗喻佛教“万法归一”的哲学,这些寺庙多与历史名人、传说故事相关,如灵隐寺与济公传说、戒台寺与弘一法师的戒律修行,进一步丰富了塑像的文化内涵。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佛教寺庙常以“108”作为塑像数量,而非其他数字?
A1:“108”在佛教中具有特殊意义,代表“圆满”与“觉悟”,据《大智度论》记载,人有108种烦恼,包括“三毒”(贪、嗔、痴)各36种,通过供奉108尊塑像,可象征断除烦恼,达到解脱,古代印度天文学将天空分为27宿×4星宫=108个星体,对应宇宙秩序;佛教念珠108颗,诵经时每拨一颗消除一种烦恼,塑像数字与之呼应,形成宗教仪轨的完整性。“108”不仅是数字,更是佛教“破迷开悟”理念的具象化。
Q2:不同寺庙的108尊塑像类型(如罗汉、菩萨)有何区别?是否与寺庙宗派有关?
A2:不同寺庙108尊塑像的类型确实与宗派、功能相关,汉传佛教寺庙多供奉“罗汉”,如灵隐寺罗汉堂,因罗汉是“断尽烦恼、堪受供养”的修行者,契合信众“消除烦恼”的需求;而藏传佛教寺庙可能以“护法神”为主,如西藏扎什伦布寺的“玛哈嘎拉”等护法像,数量108象征“护法圆满”,律宗寺庙(如戒台寺)多供奉“律菩萨”,对应持戒修行;净土宗寺庙则可能以“观音菩萨”为核心,配以其他菩萨像,塑像类型的选择,本质上是佛教不同宗派教义与地方信仰传统结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