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在佛教语境中,是修行者追求生命究竟解脱的重要途径,意味着舍弃世俗家庭与名利,以清净梵行为本,通过持戒、禅定、智慧三学,断除烦恼,最终趋向觉悟,在中国佛教史上,无数出家僧侣以毕生精力践行这一理想,其中来浩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朴实的修行风格以及积极的弘法利生事业,成为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法师之一,他的出家之路,既是个体生命对真理的追寻,也映照着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出家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深刻的方式面对生命的本质,来浩法师在谈及出家的初心时曾表示:“世间人追逐名利,却常被无常所困,出家是为了从根本解决内心的困惑,找到真正的安稳。”他的出家历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思考与沉淀,年轻时,他曾在俗世中求学、工作,却始终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寺庙中读到《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句子,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他内心的困惑,此后,他开始频繁接触佛法,研读经典,参与法会,逐渐认识到唯有通过修行,才能超越生死轮回的痛苦,经过数年的准备,他最终在福建某千年古刹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来浩”,寓意“来者浩然,正念坚固”。
出家后的修行,是来浩法师生命中最核心的部分,他严格遵循佛教戒律,每日坚持早晚课诵、过斋、坐禅、诵经,从未懈怠,在他看来,戒律是修行的基石,没有持戒,禅定与智慧便无从谈起,他常说:“戒如大地,能生长一切善法。”他对“比丘二百五十戒”和“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每一条戒律都深入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细致践行,对于“不盗戒”,他不仅不取不义之财,甚至连他人遗失的物品也会尽力寻找失主;对于“不妄语戒”,他言出必行,从不欺骗他人,这种对戒律的坚守,让他在僧团中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赢得了信众的信任。
除了持戒,禅修是来浩法师修行的另一重要支柱,他主张“解行并重”,既要深入经教,也要实修实证,每天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时,他已开始在禅堂坐香,一坐就是数小时,他的禅修方法以“观呼吸”和“参话头”为主,通过专注一念,破除执着,他曾开示:“参话头不是用头脑去思考,而是要疑情现前,如蚊子叮铁牛,无入处处,最终疑根断除,自性现前。”为了帮助更多修行者掌握禅修方法,他定期在寺庙举办禅七法会,带领信众从基础数息法开始,逐步深入禅修体验,许多参加过禅七的信众表示,通过法师的指导,他们不仅学会了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内心的烦恼有了更清晰的观照。
来浩法师的弘法利生事业,同样令人瞩目,他深知,佛教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因此在修行之余,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讲经说法、慈善救济、文化传播等方面,他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善于用生活中的比喻阐释深奥的佛理,让不同文化程度的信众都能听懂,他曾系统讲解《金刚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典,并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困惑,强调“活在当下”“放下执着”的修行智慧,在他看来,佛法的核心是“慈悲”,而慈悲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他发起成立了“来浩慈善基金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以及灾区重建,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都会带领僧团和信众到养老院、孤儿院慰问,送去温暖与关怀。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弘法需求,来浩法师还积极探索佛教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他开设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定期发布讲经视频、修行感悟和佛学知识,吸引了大量年轻信众关注,他认为:“科技只是工具,只要善加利用,就能让佛法传播得更广、更远。”在他的推动下,寺庙还开设了线上佛学院,让无法到现场学习的人也能系统接受佛学教育,这种“人间佛教”的实践,让古老的佛法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浩法师的出家与修行,不仅是个人的修行历程,更是佛教中国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他既坚守佛教的核心教义,又与时俱进,将佛法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既注重自身的解脱,又不忘慈悲济世的精神,他的存在,让更多人看到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不仅能提供心灵的慰藉,更能引导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实现生命的升华。
来浩法师日常修行与弘法活动安排(示例)
时间段 | 活动意义 | |
---|---|---|
凌晨4:00-6:00 | 坐禅、早课 | 净念相继,培养定力 |
上午6:30-7:30 | 过斋(早餐) | 持午戒,知足惜福 |
上午8:00-11:00 | 讲经、处理寺院事务 | 弘法利生,僧团管理 |
中午11:30-12:30 | 午休、诵经 | 调整身心,巩固修行 |
下午14:00-17:00 | 接待信众、答疑解惑 | 度化众生,践行慈悲 |
晚上18:00-19:00 | 晚课、回向 | 忏悔业障,功德回向 |
晚上19:30-21:00 | 学习经典、撰写弘法文稿 | 深化教理,提升弘法能力 |
相关问答FAQs
Q1:出家是否意味着逃避现实?
A1:出家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更积极的方式面对现实,世俗生活中,人们常被名利、情感、欲望所困,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而出家是通过修行,断除烦恼的根源,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与平静,正如来浩法师所说:“世间人以为出家是逃避,其实出家是勇敢地面对生命的真相——无常与苦,并通过修行超越它。”出家人并非脱离社会,而是以修行者的身份,为众生提供心灵的指引与帮助,例如通过讲经、慈善等方式,帮助更多人解决心灵困惑,改善生活,出家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选择,是对自我与社会的双重承担。
Q2:普通人没有出家,如何学习来浩法师的修行智慧?
A2:普通人即使不出家,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来浩法师提倡的修行理念,可以从“持戒”开始,比如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生活中培养慈悲心与诚信;学习“禅修”,即使每天只有10分钟,也可以通过专注呼吸、观照念头来训练心性,减少执着;践行“慈悲”,积极参与慈善活动,帮助他人,在利他中收获内心的喜悦;多听正法,通过阅读经典、观看讲经视频(如来浩法师的弘法内容),提升对佛法的理解,将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正如法师所说:“修行不在庙里,在心中;不在形式,在用心,只要心中有佛,行住坐卧皆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