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大悲法师月岩寺

月岩寺坐落于湘南某座层峦叠嶂的深山之中,背倚苍崖,面临清溪,因寺后月岩洞每逢月圆之夜,月光透过岩隙倾泻如瀑而得名,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历经兴衰,如今在住持大悲法师的带领下,不仅重现了伽蓝胜境,更成为一方融合禅修、文化与慈善的精神家园,大悲法师自1998年驻锡月岩寺以来,以“悲智双运,普度众生”为宗旨,在修复古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等方面倾注了毕生心力,让这座深山古刹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悲法师月岩寺

月岩寺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汉传佛教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依次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配以钟鼓楼、客堂、禅堂、斋堂等,整体结构严谨,气势恢宏,寺院建筑既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古朴雄浑,又融入了明清时期的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更清晰地展现寺院建筑特色,特整理如下:

建筑名称 建筑特色 文化内涵
月岩洞 天然溶洞改造,洞顶有天然月牙形缺口,月光可直照洞内 象征“自性光明”,暗合“佛性本具”的禅理,是寺院最具标志性的禅修圣地
大雄宝殿 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 体现“三世十方佛”的佛教宇宙观,劝人效法佛陀断恶修善、觉悟人生
藏经楼 硬山顶穿斗式结构,藏有《乾隆大藏经》《龙藏》等珍贵典籍千余册 保存佛教经典文化,为信众研习佛法、智慧熏修提供资源支持
禅堂 简约朴素的木质结构,仅设蒲团、经书,无过多装饰 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精神,为修行者提供止观双修的清净场所

作为月岩寺的精神核心,大悲法师不仅是一位精研教义的佛学导师,更是一位践行菩萨道的实干者,他常说:“佛法不在庙里,在人间;修行不在经中,在脚下。”为此,他倡导“人间佛教”理念,将佛法修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寺院每周六开设“禅修体验营”,面向社会大众普及坐禅、过斋等基础禅修方法,年均接待参与者超万人次;每年举办“慈善助学”活动,资助周边山区贫困学生,二十年来累计帮助千余名儿童重返校园;疫情期间,法师带头组织僧俗二众捐款捐物,为抗疫一线送去温暖与支持。

在弘法利生之余,大悲法师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寺院内设有“佛学书画院”,定期举办书画雅集、茶道讲座等活动,让信众在艺术熏陶中体悟佛法智慧;寺院的素斋馆“禅味斋”以“清、净、素、雅”为特色,采用寺内自种的有机蔬菜,既践行“不杀生”的戒律,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素食文化的健康与慈悲,大悲法师的开示深入浅出,常以“生活中的禅”为题,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样朴实的话语,引导信众在平凡生活中保持觉知,安住当下。

大悲法师月岩寺

如今的月岩寺,晨钟暮鼓中回荡着法音梵呗,古木掩映下透着禅意幽然,这里既是僧侣修行的道场,也是大众心灵的归宿,大悲法师以一身袈裟,承载着千年古刹的传承与使命,让佛教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命之路。

FAQs
Q1: 大悲法师的修行法门有什么特点?
A1: 大悲法师以禅宗为根本,融合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提倡“禅净双修”,他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主张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例如通过“观呼吸”培养专注力,以“慈悲心”对待他人,认为“心净则国土净”,真正的修行是对内心的观照与转化,而非脱离生活的形式主义。

Q2: 月岩寺的最佳游览时间是何时?有哪些特色体验?
A2: 月岩寺春秋两季最佳,春季山花烂漫,秋季层林尽染,气候宜人,适合徒步与禅修,特色体验包括:每月农历十五参与“月岩观月”法会,在洞中静赏月光与佛光交映的景象;体验“过堂斋”,感受寺院“食存五观”的饮食文化;参加周末“禅修营”,在法师指导下学习坐禅、行禅,体验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大悲法师月岩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