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于“我”,是佛教中常说的“我执”,也是人生诸多烦恼与痛苦的根源,学诚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的重要人物,曾多次开示“我执”的危害与破除之道,他指出,人们之所以陷入痛苦,往往是因为将“我”视为一个恒常、独立、实有的存在,从而对“我”的得失、荣辱、苦乐产生强烈的执着,这种执着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心灵,也阻碍着生命的觉醒与成长。
从佛教教义来看,“我”的本质是“五蕴和合”的假象,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暂时聚合,形成所谓的“我”,如同水波由水而生,却并非水的实体;又如车子由零件组装,却没有一个独立的“车体”自性,学诚法师强调,若能洞察“我”的虚幻性,便能从根本上减少执着,但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感受的我”“认知的我”“欲望的我”误认为真实的“我”,于是产生“我所有”(我的财产、名誉、地位)、“我所爱”(我喜欢的人、事物)、“我所憎”(我讨厌的人、事物)等分别,进而引发贪嗔痴等烦恼,当他人否定自己的观点时,会感到愤怒,是因为将“我的观点”等同于“我”本身,认为否定观点就是否定“我”;当失去珍视的物品时,会感到痛苦,是因为将“物品”视为“我所有”,认为失去物品就是失去“我”的一部分。
学诚法师进一步指出,“执着于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如极端的自我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感受;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意见,认为“我的想法就是对的”;对名利地位的过度追求,为了维护“我的形象”甚至不择手段,隐性的则更为隐蔽,我执”会伪装成“自尊心”,让人无法接受批评;“我执”会表现为“受害者心态”,遇到问题时总归咎于他人或环境,而非反思自己;“我执”还会让人陷入“比较”的陷阱,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确认“我”的价值,一旦不如人便产生自卑或嫉妒,这些表现背后,都是对“我”的过度认同与执着,让人在得失计较中消耗心力,在情绪起伏中迷失方向。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执着于我”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可通过以下表格归纳:
具体表现 | 心理根源 | 现实影响 |
---|---|---|
自我中心,忽视他人 | 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他人应围绕“我” | 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共情能力,难以获得真诚的支持 |
固执己见,拒绝反思 | 将“我的认知”等同于“真理”,害怕承认错误 | 思维僵化,错失成长机会,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
过度追求名利地位 | 将外在成就视为“我”的价值证明,填补内在空虚 | 精神压力大,患得患失,即使获得也难以持久满足 |
害怕批评,维护“完美形象” | 将“我的形象”等同于“我”本身,认为批评即否定 | 心理脆弱,逃避问题,难以正视自身不足 |
陷入比较,产生嫉妒/自卑 | 通过与他人的对比确认“我”的价值,依赖外界评价 | 内心失衡,失去自我,在比较中消耗生命能量 |
学诚法师认为,破除“执着于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观照与修习,要培养“观照”的能力,即在日常生活中觉察“我执”的生起,当情绪波动时,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生气/难过?是因为‘我’受到了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逐渐看清“我执”是如何运作的,要学习“无我”的智慧,通过闻思经教,理解“五蕴皆空”的道理,从认知上打破对“我”的实有执着,学诚法师举例说,如同看电影时沉迷于剧情而忘记屏幕是光影的聚合,人们也常常沉迷于“我”的剧本,而忘记“我”只是五蕴暂时的显现,当能看清“我”的虚幻性时,执着便会自然松动。
慈悲心的培养也是破除“我执”的重要途径,学诚法师强调,当我们将关注点从“我”转向他人,去感受他人的苦乐,去利益众生时,“我执”的空间便会逐渐缩小,在帮助他人时,若能放下“我做了什么”“别人是否感恩”的计较,纯粹地付出,便会体验到一种超越“小我”的喜悦与自在,这种“无我”的慈悲,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让心灵从执着中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破除“我执”并非否定“我”的存在,而是不将“我”视为实有,从而减少对“我”的执着,学诚法师比喻说,如同过河需要乘船,到达彼岸后便应放下船,而非背着船赶路。“我”在世间是假名安立的工具,可以用来承担家庭责任、社会义务,但不应将其视为永恒的“真我”,在日常生活中,尽责尽职,但不执着于“我做了多少”;面对得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醒。
学诚法师对“执着于我”的开示,深刻揭示了人生烦恼的根源,也指明了修行的方向,通过观照“我执”的生起,学习“无我”的智慧,培养慈悲利他的心行,我们便能逐步摆脱“我”的束缚,让心灵从狭隘的自我中心走向广阔的觉醒与解脱,活出更自在、更有意义的人生。
相关问答FAQs
问:学诚法师如何看待现代人对“自我”的过度追求?
答:学诚法师认为,现代人对“自我”的过度追求,本质上是“我执”在当代社会的变相体现,他开示说,现代社会强调个性解放、自我实现,这本无可厚非,但若将“自我”视为绝对独立、需要无限满足的实体,便会陷入“我执”的陷阱,一些人将“做自己”理解为“随心所欲”,忽视他人与社会规则,最终导致人际冲突与内心空虚;另一些人则通过追求外在标签(如财富、地位、流量)来确认“自我”价值,这种依赖外界评价的“自我”是脆弱的,一旦失去标签便会迷失,法师指出,真正的“自我实现”不是对“我”的无限放大,而是在破除“我执”的基础上,让生命回归本真,通过利他奉献实现内在价值,唯有放下对“小我”的执着,才能找到真正的“大我”,活出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问: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逐步破除对“我”的执着?
答:学诚法师建议,破除“我执”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循序渐进:
- 观照情绪反应:当遇到让自己起心动念的人或事时,先不急于反应,而是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情绪:“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是‘我’的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通过观照,看清“我执”的运作模式,例如被批评时,觉察到是“自尊心”(实为“我执”)在作祟,而非事件本身真的伤害了“我”。
- 练习“换位思考”与“感恩”:在与人交往中,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立场与感受;对生活中的点滴善缘(如他人的帮助、自然的馈赠)保持感恩心,将关注点从“我得到了什么”转向“我能付出什么”,减少对“我所有”的执着。
- 承担而不执着:认真承担家庭、工作中的责任,尽心尽力去做,但做完后不执着于“我做了多少”“别人如何评价”,完成一项工作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不因成功而傲慢,不因失败而自责,明白这只是“因缘和合”的过程,而非“我”的成就或失败。
- 学习“无常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感受、想法)都是无常变化的,破除对“恒常我”的执着,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在生理、心理上已有不同,所谓的“我”只是刹那生灭的相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通过这样的观修,逐渐放下对“我”的实有执着,内心便会更加灵活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