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牌位是佛教信仰中重要的载体,既是对佛菩萨、祖师、亡者等的敬奉标识,也是信众寄托信仰、表达心愿的媒介,从功能、对象、形制等维度划分,寺庙牌位可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宗教意义。
按功能与供奉对象分类
这是最核心的分类方式,直接反映牌位的宗教用途,根据供奉对象的不同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佛菩萨圣号牌位
此类牌位以供奉佛教诸佛菩萨为核心,是寺庙中最常见、最核心的牌位,牌位上通常书写佛菩萨名号,前加“南无”(意为“皈依、敬礼”),以示恭敬。
- 常见对象:释迦牟尼佛(本师)、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观世音菩萨(慈悲象征)、地藏菩萨(地狱救度)、文殊菩萨(智慧象征)、普贤菩萨(行愿代表)等。
- 摆放位置:多设于大雄宝殿正中或主佛前,作为殿堂核心供奉对象,汉传佛教寺庙大雄宝殿主位常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两侧配以阿弥陀佛、药师佛等。
- 文化意义:象征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信众通过供奉祈求加持护佑,修行者以此提醒自己忆念佛号、精进修行。
祖师德教牌位
此类牌位用于纪念佛教传承中的祖师、高僧或开山住持,彰显法脉源流与精神传承。
- 常见对象: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六祖惠能,天台宗智者大师,净土宗善导大师,以及各寺庙的开山祖师、历代住持等,禅寺常设“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大禅师”“六祖惠能大师”牌位;少林寺立“禅宗祖庭达摩大师”牌位。
- 摆放位置:多位于祖师殿、方丈殿或寺院配殿,与佛像分列,体现“佛在心中,师在道前”的信仰逻辑。
- 文化意义:纪念祖师弘法利生的功德,激励后学传承法脉,延续佛教精神。
护法神祇牌位
护法神是佛教护佑道场、护持正法的神祇,此类牌位用于表达对护法神的敬仰,祈求其护持寺院与信众。
- 常见对象:韦驮菩萨(佛教护法神,常面向寺院山门,护持修行)、伽蓝菩萨(关羽形象,护持伽蓝)、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护持世界)、天龙八部(如紧罗龙王、阿修罗等)。
- 摆放位置: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韦驮殿(或大雄宝殿背面,供奉韦驮菩萨)、山门两侧(伽蓝菩萨等)。
- 文化意义:象征护法神对佛法的守护,信众通过供奉祈求道场清净、修行顺遂、远离魔障。
亡灵超度牌位
此类牌位专为超度亡者而设,是佛教“孝道”与“慈悲”的体现,帮助亡者离苦得乐、往生善道。
- 常见类型:
- 往生莲位:为信众往生的亲人(如父母、配偶)设立,牌位写“故XXX(姓名)之莲位”,后加“往生净土”“往生西方”等,多用于阿弥陀佛超度。
- 超拔莲位:为孤魂野鬼、冤亲债主设立,牌位写“十方一切孤魂等众”“故XXX(非亲缘亡者)之超拔位”,通过法会普施,令其脱离苦海。
- 摆放位置:往生堂、斋堂旁或法会坛场,法会期间集中供奉,结束后可由家属请回或留存寺院长期供奉。
- 文化意义:体现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既是对祖先的孝思,也是对众生的平等慈悲。
祈福消灾牌位
此类牌位为信众现世祈福而设,涵盖健康、事业、学业、家庭等多方面需求,是佛教“因果业力”信仰的实践。
- 常见类型:
- 个人祈福位:写“信士XXX(姓名)祈福位”,后加“身体健康”“事业顺遂”“学业有成”等。
- 家庭祈福位:写“合家安康”“阖家幸福”,以家庭为单位供奉。
- 专项功德位:如“消灾延寿”“生意兴隆”“考试顺利”等,针对特定需求。
- 摆放位置:祈福堂、客堂旁或法会期间设立的“祈福坛”,供奉期限多为法会期间(如七日、四十九日),结束后可撤下。
- 文化意义:信众通过供奉牌位、参与法会,表达对佛菩萨的信任,以修行功德回向自身,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因果观。
功德纪念牌位
此类牌位用于纪念信众的捐赠、护持行为,将功德与牌位绑定,既是表彰,也是激励。
- 常见类型:
- 捐赠功德位:如“XXX捐建大雄宝殿功德位”“XXX供养三宝功德位”,记录信众对寺院建设、佛事的贡献。
- 法会功德位:如“XXX盂兰盆会随喜功德位”,纪念参与特定法会的功德。
- 摆放位置:功德碑、寺院走廊或配殿长期陈列,部分寺院会刻于石碑或木牌,永久保存。
- 文化意义:倡导“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菩萨行,激励信众通过护持三宝积累功德,福慧双修。
按形制与材质分类
除功能外,牌位的形制与材质也因用途、地域、寺院等级而异,体现文化差异与信仰庄严。
形制分类
- 竖式牌位:最常见的形式,呈长方形竖向排列,从上到下书写牌位名称,如“南无阿弥陀佛”“故XXX之莲位”,尺寸根据用途分小型(个人祈福,高约30厘米)、中型(往生莲位,高约50厘米)、大型(殿堂主位,高逾1米)。
- 横式牌位:呈横向长条形,多用于殿堂横幅或大型法会,书写“大雄宝殿”“护国佑民”等殿名或主题,悬挂于殿堂上方或法会坛场。
- 特殊形制:藏传佛教牌位多呈唐卡式绘制,结合绘画与文字,供奉护法神或本尊;道教牌位则多为竖式,但书写格式(如“三清天尊”)与佛教有别。
材质分类
- 木质牌位:最常用材质,以红木、楠木、松木为主,雕刻或直接书写文字,表面涂漆(红漆、黑漆)或贴金,古朴庄严,汉传佛教寺庙多用木质牌位,如少林寺、灵隐寺的木质祖师牌位。
- 石质牌位:多用于大型寺院或功德纪念,如石窟寺庙(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石碑牌位,或寺院功德碑,质地坚硬,可长期保存。
- 金属牌位:以铜、银为主,少数镀金,用于重要佛菩萨或高僧牌位,如西藏布达拉宫的铜质护法神牌位,彰显贵重与神圣。
按使用场景与归属分类
根据牌位的使用场景与归属主体,还可分为寺院公共牌位与个人/家族牌位:
- 寺院公共牌位:如殿堂主位、护法神位、功德碑等,属于寺院所有,长期供奉,体现寺院整体信仰。
- 个人/家族牌位:如个人祈福位、家族往生莲位,由信众个人或家族申请供奉,可短期(法会期间)或长期(往生堂)留存,体现个体信仰需求。
按功能分类的牌位特点对比表
类别 | 常见对象 | 摆放位置 | 主要用途 | 文化意义 |
---|---|---|---|---|
佛菩萨圣号牌位 |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 | 大雄宝殿主位 | 核心供奉,祈求护佑 | 象征佛菩萨慈悲智慧,提醒修行 |
祖师德教牌位 | 达摩、惠能、开山祖师 | 祖师殿、方丈殿 | 纪念传承,激励后学 | 彰显法脉源流,延续佛教精神 |
护法神祇牌位 | 韦驮、伽蓝、四大天王 | 天王殿、山门 | 护持道场,远离魔障 | 体现护法神守护,保障修行顺遂 |
亡灵超度牌位 | 亡者亲属、孤魂野鬼 | 往生堂、法会坛场 | 超度亡者,离苦得乐 | 孝道与慈悲,平等救济众生 |
祈福消灾牌位 | 信士个人、家庭 | 祈福堂、法会祈福坛 | 现世祈福,消灾免难 | 因果实践,践行众善奉行 |
功德纪念牌位 | 捐赠者、法会参与者 | 功德碑、寺院走廊 | 表彰功德,激励护持 | 倡导布施,福慧双修 |
相关问答FAQs
Q1:寺庙牌位上的“南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些牌位没有?
A:“南无”是梵文“Namo”的音译,意为“皈依、敬礼、归命”,是佛教表达对佛菩萨恭敬的专用词,通常加于佛菩萨名号前(如“南无阿弥陀佛”),体现信众的虔诚信仰,部分牌位(如祖师牌位、护法神牌位)因对象不同,不使用“南无”,而是直接写“达摩祖师”“韦驮菩萨”等,这源于佛教对不同对象的敬礼方式差异——佛菩萨为“究竟皈依处”,需加“南无”;祖师、护法神为“传承护持者”,可直接称名以示尊重。
Q2:供奉牌位是否需要定期更换或祭拜?不同牌位的供奉期限有何讲究?
A:供奉牌位的期限与类型相关,需根据佛教仪轨与寺院规定灵活处理:
- 长期牌位:如佛菩萨圣号牌位、祖师牌位、功德纪念牌位,通常长期供奉于寺院,无需定期更换,信众可随时前往祭拜(上香、供花、供果)。
- 短期牌位:如祈福消灾牌位、超度牌位,多对应特定法会(如水陆法会、盂兰盆会),法会结束后(一般为7-49日)可由家属请回或由寺院统一处理(往生莲位可长期留存,祈福牌位则可撤下)。
- 祭拜方式:信众可在牌位前上香、诵经、回向,但需遵循“诚心为本”的原则,避免形式化,部分寺院会定期(如初一、十五)为所有牌位举行集体诵经,信众无需亲自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