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1927-2002)是中国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曾任上海玉佛禅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积极的入世精神,成为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者与传播者,他的一生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准则,在寺院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慈善公益等领域均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上海佛教的旗帜”与“新时代僧伽的典范”。
生平与修行历程
真禅法师俗姓马,名志超,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因战乱颠沛,逐渐萌生出世之志,1941年,他于镇江金山寺依止守培法师剃度出家,法名“真禅”,守培法师为近代禅宗大德,以“禅净双修、教观并重”教导弟子,真禅法师在此打下坚实的佛学根基,每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兼修禅坐持咒,严格遵循过午不食、头陀苦行等戒律。
1946年,真禅法师赴扬州高旻寺参学,师从来果禅师,高旻寺以“禅风严峻”著称,来果禅师强调“坐香、跑香”的苦修,要求僧人“以心为宗,以戒为体”,真禅法师在此历经数年磨练,禅修功夫日益精进,深得“即心是佛”的禅法要义,1954年,他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等佛学体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楞严经》《瑜伽师地论》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其佛学思想更加圆融。
“文革”期间,佛教事业遭受重创,真禅法师虽身处逆境,仍坚守信仰,秘密研读经典,以默诵心经、持念佛号护持心念,1979年宗教政策恢复后,他出任上海玉佛禅寺监院,1983年升任方丈,面对寺院年久失修、僧才匮乏的现状,他以“绍隆佛种、续慧命灯”为己任,带领僧众修复殿宇、恢复丛林制度,创办“玉佛寺觉群学院”,培养青年僧伽,使这座百年古刹重现生机。
弘法事业与思想贡献
真禅法师的弘法理念以“契理契机”为核心,既坚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推动佛教“人间化”实践,他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佛教徒不仅要“自度”,更要“度他”,将修行融入服务社会、利益众生的具体行动中。
在寺院建设方面,他主持重修玉佛寺的大雄宝殿、玉佛楼、素斋楼等主体建筑,复建了明代古刹龙华寺,并推动寺院成为佛教文化、慈善公益、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他注重佛教文化的当代传播,整理出版《玉佛丈室集》《真禅法师讲经集》等著作,深入浅出地讲解《金刚经》《心经》《华严经》等经典,将深奥的佛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人生智慧,影响遍及海内外。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学修并重、悲智双运”的办学理念,觉群学院不仅开设佛学课程,还设置现代管理、文化礼仪等内容,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能力的僧才,他常说:“佛教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僧人的成长是佛教的希望。”常亲自为学僧授课,指导禅修,鼓励他们“行菩萨道,做人间菩萨”。
在社会慈善方面,真禅法师倡导“慈悲济世、利乐有情”,带领玉佛寺成立“觉群慈善基金”,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支援灾区建设,1998年长江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中,他第一时间组织捐赠,并亲赴灾区慰问,以实际行动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他还积极推动佛教与科学、文化的对话,曾与季羡林、任继愈等学者探讨佛教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促进佛教文化的创新发展。
禅法思想与人格风范
真禅法师的禅法思想以临济宗为根骨,融合天台教观、净土法门,强调“禅净不二、解行并重”,他认为,禅的本质是“明心见性”,但“明心”需通过闻思经教,“见性”需在日常生活中磨炼,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常告诫弟子:“不要把禅坐当作逃避现实的手段,而要把禅的精神融入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
在人格修养上,真禅法师以“淡泊名利、严谨持戒”著称,他虽身居方丈之位,却过着简朴的生活,每日清晨四点起床,主持早课、过斋,白天处理寺院事务,夜晚研读经典至深夜,数十年如一日,他对弟子要求严格,强调“以戒为师”,反对形式主义,注重内心的真实觉悟,他常说:“做和尚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老老实实做和尚,一辈子清净修行。”
真禅法师的弘法风格温和而坚定,既有古德的高风,又有现代的开明,他善于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阐释佛法,例如在讲解“因果报应”时,他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在谈到“佛教与科学”时,他认为“科学与佛教都是探索真理的方式,只是路径不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圆融的智慧,使佛法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社会影响与历史地位
作为上海佛教界的领袖,真禅法师积极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团结互助,他多次参与全国政协会议,就宗教政策、文化建设等问题建言献策,为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争取支持,他还加强与国际佛教界的交流,曾赴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讲学,促进中外佛教文化的互鉴,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2002年10月,真禅法师在上海圆寂,享年76岁,圆寂前夕,他仍心系寺院发展,留下“觉群事业,后继有人”的遗训,玉佛寺十万余信众自发为其送行,场面感人至深,足见其在信众心中的崇高地位,他创办的觉群学院、觉群慈善仍在延续,他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已成为当代佛教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弘法利生”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佛教徒。
真禅法师生平年表(部分)
年份 | 事件 |
---|---|
1927年 | 出生于江苏江都,俗姓马,名志超 |
1941年 | 于镇江金山寺依守培法师出家 |
1946年 | 赴扬州高旻寺参学,师从来果禅师 |
1954年 | 考入中国佛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79年 | 出任上海玉佛禅寺监院 |
1983年 | 升任玉佛禅寺方丈 |
1993年 | 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
2002年 | 于上海圆寂 |
相关问答FAQs
Q1:真禅法师对“人间佛教”有哪些具体实践?
A: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修行融入社会生活,倡导“在生活中修禅”,鼓励信众在日常工作、家庭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二是积极投身慈善公益,成立“觉群慈善基金”,长期开展助学、扶贫、救灾等活动,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三是推动佛教文化现代化,通过讲经说法、著书立说、创办学院等方式,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方式传播佛法,使佛教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他认为,“人间佛教”不是降低佛教标准,而是让佛教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益众生,让佛法在人间落地生根。
Q2:真禅法师的禅修思想对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A:真禅法师的禅修思想对现代人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解行并重”,他强调现代人学佛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通过实践去体悟,他提倡“禅净双修”,既坐禅观心,又持名念佛,将禅的“明心见性”与净土的“往生净土”结合起来,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二是“平常心是道”,他认为禅修不是脱离现实,而是在日常待人接物中保持觉照,面对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现代人可以用“平常心”去应对,不执着于得失,不烦恼于是非,这正是禅的智慧在生活中的体现,他的思想帮助现代人摆脱焦虑,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