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卓法师为何选择出家修行?背后有何信仰故事与人生历程?

果卓法师的出家之路,是一段以虔诚为引、以修行为径的求道历程,他俗姓李,1975年出生于江南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却对生死、烦恼等命题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思索,少年时,家中长辈病重,他目睹病痛中的挣扎与无常,内心埋下对生命真谛探寻的种子,大学期间,偶然读到《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深受触动,开始频繁出入寺院,亲近善知识,24岁那年,于杭州灵隐寺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果卓,“果”表修行之因得圆满,“卓”喻愿心之志超群伦。

果卓法师 出家

出家后的果卓法师,并未急于弘法,而是先踏上了坚实的修行之路,他在寺内担任知客,日常洒扫、迎送信众,于细微处践行“低头做事,抬头看心”的修行准则,为深入经藏,他先后前往中国佛学院、苏州戒幢律寺学习,研习《华严经》《楞严经》等经典,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期间,他坚持过午不食,每日精进修持止观,三年不曾懈怠,2005年,他赴浙江普陀山闭关三年,关中研习《瑜伽师地论》,并撰写《佛法与现代人心》的修行笔记,字里行间满是他对契理契机弘扬佛法的思考。

果卓法师的修行历程可简要概括如下:

时间阶段 核心事件 修行重点
1999年(24岁) 杭州灵隐寺剃度 舍俗出家,确立僧格
2000-2003年 寺院知客、佛学院学习 精进戒律,研习经论
2005-2008年 普陀山闭关三年 深观实相,著书立说
2009年至今 弘法利生,建寺安僧 契理契机,普度众生

闭关期满后,果卓法师开始将修行落实于弘法事业,他回到家乡,主持重建了一座废弃已久的古寺,历经十年,终将荒地建成兼具古朴与弘法功能的道场,他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讲经时善于将深奥的教义与现代生活结合,比如用“手机依赖”比喻“贪着”,用“工作压力”对应“我执”,让信众在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智慧,每周的“禅修茶会”吸引了许多都市白领,他在茶香中引导大家观呼吸、念无常,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安顿身心。

果卓法师 出家

除了弘法,果卓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他发起“慈幼计划”,资助贫困山区儿童就学;设立“养老安居基金”,帮助孤寡老人改善生活;每逢灾害,必带头捐款捐物,并组织居士志愿者参与救援,他认为“慈悲是佛法的核心”,出家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自我解脱,更要“为众生作不请之友”。

如今的果卓法师,虽已年近五旬,仍坚持每日清晨四点起床,诵经、坐禅、处理寺院事务,忙碌而充实,他常说:“出家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生命的真相,然后用这份智慧去照亮他人。”他的修行之路,正是无数求道者的缩影——以初心为灯,以戒定为基,以慈悲为怀,在红尘中修清净心,在世间行菩萨道。

FAQs
问:果卓法师为何选择出家,而非在家修行?
答:果卓法师曾分享,出家是他基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后作出的选择,他观察到世间人虽追求快乐,却常被贪、嗔、痴所困,认为在家修行虽有方便,但易受俗务牵绊,难以深入禅定与智慧,而出家生活能提供更纯粹的修行环境,让他全身心投入戒、定、慧的修持,最终实现自利利他的目标,对他而言,出家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起点,而非逃避现实。

果卓法师 出家

问:果卓法师的弘法理念有何独特之处?
答:果卓法师的弘法理念以“契理契机”为核心,强调“佛法现代化”与“生活化”,他反对脱离现实的高谈阔论,主张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比如用“情绪管理”讲“调伏其心”,用“人际关系”谈“慈悲喜舍”,他注重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平台讲经,让年轻一代也能接触正法,其独特之处在于“以心传心”——不仅传递经教义理,更引导信众在践行中体悟“烦恼即菩提”的禅意,让佛法成为解决现实烦恼的智慧工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