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风方丈是重庆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现任重庆慈云寺方丈,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慈悲济世的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年少时便萌生出家之志,于18岁在四川某名刹剃度,后依止高僧精研佛典,游学于汉传佛教各大丛林,尤其擅长《法华经》《华严经》的阐释,将传统教义与现代生活智慧相融合,形成了“慈悲为怀,智慧育人”的弘法理念。
作为重庆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慈云寺始建于唐代,位于长江之畔,历经千年沧桑,志风方丈2000年接任方丈后,致力于寺庙的恢复与振兴,他主持修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核心建筑,复建了藏经楼,使这座千年古刹重现庄严,他常说:“寺庙不仅是弘法道场,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此,他推动成立了“慈云文化研究院”,邀请专家学者整理重庆地区佛教文献,举办“巴渝佛教文化论坛”,让更多人了解佛教与重庆地域文化的深厚渊源。
在弘法实践中,志风方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不离世间,他创新弘法形式,每周在寺庙开设“智慧人生”讲经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经典,结合现代人面临的压力、焦虑等问题,提供心灵指引;疫情期间,他通过直播平台讲经说法,累计吸引超百万人次观看,让佛法跨越时空界限,他还注重青年僧才培养,设立“慈云僧伽教育基金”,选送年轻僧人赴佛学院深造,为佛教事业储备力量。
志风方丈热心公益,将慈悲心化为实际行动,他发起“慈云爱心基金”,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累计捐款捐物超千万元;2021年重庆山火期间,他带领僧众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为救援人员送物资、做后勤,彰显了“人间菩萨”的担当,他常说:“佛法不是避世的借口,而是入世的智慧,唯有利益众生,才能成就道行。”
在日常修行中,志风方丈严持戒律,晨钟暮鼓,从不间断,他坚持每日凌晨四点起床诵经,白天处理寺务,晚上禅修自省,过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简朴生活,待人谦和,无论是对信众还是普通访客,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解答疑问,以“春风化雨”般的智慧感染着每一个人。
志风方丈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己任,在传承佛教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成为重庆佛教的一面旗帜,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志风方丈主要弘法与社会活动概览
时间 | 社会影响 | |
---|---|---|
2000年 | 接任慈云寺方丈,启动寺庙修缮工程 | 恢复千年古刹风貌,吸引信众朝拜 |
2015年 | 创办“智慧人生”讲经堂 | 成为重庆本土知名弘法品牌,受众广泛 |
2018年 | 成立“慈云文化研究院” | 推动巴渝佛教文化研究与传承 |
2021年 | 发起“慈云爱心基金” | 累计帮扶困难群体超万人次 |
2022年 | 疫情期间线上讲经 | 直播观看量超百万,传递抗疫信心 |
FAQs
Q1:志风方丈如何将佛法与重庆地域文化结合?
A1:志风方丈注重挖掘佛教与巴渝文化的共通点,例如结合重庆“山城”地势,以“登高望远”比喻修行境界;借鉴重庆“码头文化”中的包容精神,阐释佛法的“众生平等”理念,他还推动将川剧、剪纸等非遗元素融入寺庙活动,如举办“佛教艺术展”,让传统文化与佛法智慧相互滋养,形成独具特色的“重庆佛教文化符号”。
Q2:志风方丈在培养青年僧才方面有哪些举措?
A2:志风方丈认为青年是佛教的未来,为此他推行“学修并重”的培养模式:一方面选送优秀年轻僧人赴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高等学府深造,系统学习佛学理论;另一方面在寺庙内设立“丛林修行制度”,要求青年僧人参与早晚课诵、农禅实践,同时开设“现代礼仪”“新媒体应用”等课程,提升其弘法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已培养出多名能够独立讲经、管理寺务的青年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