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宽如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弘法者与修行者,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平实亲切的弘法风格以及慈悲济世的社会担当,影响了无数信众与社会大众,他秉持“人间佛教”的理念,将佛法智慧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在修行、教育、慈善、文化传承等领域均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悲智双运的践行者”。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会宽如法师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江苏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随祖父诵经礼佛,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诲耳濡目染,少年时期,他目睹世间疾苦与众生烦恼,萌发了出离之心,18岁时依止当地名刹高僧剃度出家,法号“会宽”,取“心量会广如虚空,行持能宽以待人”之意,出家后,他先后于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了《大藏经》及各宗派教义,尤其对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有深刻体悟,青年时期,他曾隐居于终南山闭关三年,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期间克服了物质匮乏与心魔考验,桶底脱落”,明心见性,为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禅修基础。
弘法理念与修行实践
会宽如法师的弘法理念以“契理契机”为核心,强调佛法既要契合佛陀本怀,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根机,他常言:“佛法不是古董,而是解决人生困惑的良方;修行不在山林,而在日常的一念之间。”其弘法特色可概括为“禅净融合,悲智双运”:他以禅宗的直指人心为根本,引导众生明心见性;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为方便,接引根基各异的信众往生净土。
在日常修行中,法师倡导“生活禅”,将佛法融入衣食住行,他提出“四安法门”——心安、家安、国安、世界安,认为从个人内心的调伏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平,皆以“心安”为根本,他曾开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念念分明,就是禅修;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就是持戒;常怀慈悲,乐于助人,就是布施。”这种平实易懂的开示,打破了大众对“修行”的神秘感,让佛法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法师的弘法形式与时俱进,除传统讲经说法外,还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传播佛法,其抖音账号“会宽法师开示”拥有数百万粉丝,内容涵盖《心经》《金刚经》等经典讲解,以及职场减压、家庭关系、心理健康等现实问题解答,用现代语言将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心灵鸡汤”,深受年轻人欢迎。
社会贡献与教育成果
会宽如法师不仅是一位宗教修行者,更是一位社会公益的推动者,他常说:“佛法要‘上报四重恩’,众生恩’尤为重要,利益众生是最好的修行。”基于这一理念,他于2005年发起成立“慈航慈善基金会”,长期致力于扶贫助学、医疗救助、灾害救援等公益事业,截至2023年,基金会已在全国建立希望小学12所,资助贫困学生超3万名,为偏远地区捐赠医疗设备价值逾亿元,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法师亲自带领弟子捐赠口罩、防护服等物资,并组织线上心理疏导团队,为疫区民众提供心灵支持。
在佛教教育方面,法师于2010年创办“宽如佛学院”,旨在培养“学修一体、悲智双运”的现代僧才,学院课程设置兼顾教理研习与禅实修,除《阿含经》《瑜伽师地论》等经典课程外,还开设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现代学科,培养僧才的弘法能力与社会适应力,截至2023年,佛学院已毕业学僧200余人,其中多人已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或弘法骨干,法师还注重居士教育,每年举办“居士禅修营”“佛学夏令营”等活动,至今已累计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推动佛教信仰在民间的理性化与生活化。
思想传承与当代意义
会宽如法师的思想以“人间佛教”为脉络,强调“以人为本,以利他为行”,他提出“佛法现代化”不是改变教义,而是诠释方式现代化,认为佛陀的教法如同良药,应根据不同时代的“病”调整“服用方法”,他对“人间佛教”的贡献在于:一是将“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指出“出世”是超越烦恼的境界,“入世”是践行菩萨道的过程,二者不二;二是将“个人解脱”与“社会关怀”结合起来,主张“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在成就自我的同时利益众生。
法师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在物质丰富而精神焦虑的今天,他倡导的“简单生活、专注当下”为现代人提供了心灵的“减法”智慧;在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他强调的“慈悲、包容、理性”为不同文明的对话提供了精神基础,正如他所言:“佛法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改造现实的动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工程师’,用佛法智慧构建内心的和谐与生命的圆满。”
会宽如法师近年弘法活动概览
时间 | 弘法活动/项目 | /成果 |
---|---|---|
2020-2023 | “云上禅修”直播系列 | 每周日晚直播,主题涵盖“焦虑与自在”“家庭关系中的佛法”等,累计观看超5000万人次 |
2021 | 《金刚经》现代解读出版 | 以白话阐释经义,结合现实案例,销量突破30万册,被多所高校列为佛学参考书目 |
2022 | “宽如教育基金”成立 | 捐资5000万元,资助贫困地区教育设施改善与师资培训 |
2023 | 东南亚弘法之旅 |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讲座,推动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交流互鉴 |
相关问答FAQs
问:会宽如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如何实践?
答:法师的“生活禅”核心是“将修行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现修行”,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照当下”,做任何事时保持觉知,如吃饭时专注食物的色香味,不分别好坏;二是“转化烦恼”,遇到逆境时,以“无常”“无我”的智慧观照,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修道的助缘;三是“利他行善”,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他人,如一句温暖的话、一次举手之劳,都是菩萨道的践行,法师常说:“挑水砍柴,无非妙道;吃饭睡觉,皆是禅心。”关键在于是否以“觉知”与“慈悲”之心面对每一件事。
问:对于初学佛者,会宽如法师有哪些学习建议?
答:法师建议初学者遵循“先信解,后修持;先做人,后成佛”的次第,通过阅读《佛法概论》《正见:佛陀的教导》等入门书籍,建立对佛法的正知见;以“五戒十善”为基础,规范身口意,培养慈悲与诚信;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法门(如念佛、持咒或观呼吸),长期坚持,不急于求成;将佛法与生活结合,如在工作中保持尽责、在家庭中保持和睦,逐步体会“烦恼即菩提”的境界,法师特别强调:“学佛不是增加知识,而是减少烦恼;不是追求神通,而是获得内心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