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法师身患癌症,将如何以修行面对生命考验?

明觉法师是在一个寻常的春日午后得知自己患癌的,彼时他正在禅堂抄写《华严经》,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经卷上,墨迹未干,体检报告却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沉沉压在他摊开的掌心——胰腺癌晚期,医生说,或许只剩下三个月时光,弟子们围在禅房外,红着眼眶求他住院治疗,他却只是合十轻叹:“生死如昼夜交替,既是注定,便不必惊慌,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修行罢了。”

那位法师身患癌症

那年他六十二岁,在云栖寺住持职位上已坐了二十年,寺里的老僧都说,明觉法师的禅堂是“定海神针”,无论外头如何喧嚣,只要木鱼声起,人心便安,可如今,这“定海神针”自身却要经历风浪,化疗的第一天,他强忍着呕吐,在病床上盘腿而坐,对前来的弟子说:“痛,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无常从未远离,你们若真想帮我,便把这份痛观照清楚,看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他的病房很快成了特殊的“禅修室”,没有心电监护仪的蜂鸣,只有低沉的诵经声;没有焦虑的家属,只有轮流陪侍的弟子,跟着他一起观呼吸、数息,他把化疗带来的脱发视为“放下执着”,把日渐消瘦的身体看作“卸下重担”,有次弟子看他疼得额头冒汗,忍不住掉泪,他却笑着递过一杯温水:“你看,这疼像不像夏日的雷阵雨?来得急,去得也快,心若跟着它跑,便成了雨天打伞,越走越沉;心若不动,不过是云过青天,不留痕迹。”

病情恶化后,他已无法再下床,却让弟子把书桌搬到床边,每日坚持写《病中悟》,薄薄的笔记本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对日常的细腻观照:“今日喝粥,米香混着药味,初尝苦涩,细品回甘,原来苦乐本是一味,全在心念转换。”“窗外的玉兰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我看着它的花瓣一片片飘下,忽然明白,所谓‘永恒’,不过是这一刻的当下。”

更让人动容的是,他从未停止度化众生,一位因母亲患癌而绝望的年轻居士,在病房外跪了三天三夜,明觉法师便让弟子搀她进来,握着她冰凉的手说:“我与你一样,也是‘癌症患者’,但你看,我此刻是否比你更安宁?疾病夺不走我们的心,它只是帮我们看清,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是此刻的陪伴,是未说出口的爱,是对每一个众生的慈悲。”那居士后来在日记里写道:“法师的眼里没有病痛,只有一片晴空,照得我心中的乌云也散了。”

那位法师身患癌症

为了让更多人从他的经历中受益,他同意弟子记录下他的修行过程,整理成《带病修行指南》,书里没有高深的佛理,只有最朴素的实践:“疼的时候,不要抗拒,也不要抱怨,就像看着天上的云飘过,看着它来,看着它走。”“吃饭时只吃饭,走路时只走路,把心安住在当下,病痛便成了修行的道场。”

以下是明觉法师修行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与感悟:

时间节点 事件/经历 修行感悟/行动
确诊初期 接受“胰腺癌晚期”诊断,拒绝过度治疗 “生死是大事,但不必慌张,既来之,则安之,把病中时光当作闭关修行的契机。”
首次化疗后 剧烈呕吐、脱发,身体极度虚弱 “苦乐本是一体,不执着于乐,便不畏苦,观照疼痛的生灭,明白‘无我’的真相。”
病情稳定期 在病房坚持讲经,撰写《病中悟》 “病痛是面镜子,照见内心的贪嗔痴,若能借此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便是大智慧。”
病情恶化期 无法下床,每日与弟子探讨生死 “死亡不是结束,是另一段开始,此刻的安宁,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告别。”
圆寂前一周 弟子询问后事,只留“保持正念”四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必为我悲,只需记得,无论何时,都要安住当下。”

明觉法师最终在秋分日圆寂,距离确诊,整整活了十个月,圆寂那日,天气晴朗,禅堂的檀香里,弟子们仿佛听见他的诵经声从云端传来,他没有留下舍利,只留下那本写满感悟的笔记本,和无数被他的故事点亮的、学会与苦难共处的心。

有人说,他是被癌症打败的勇士;可更多人明白,他从未被任何东西打败——他用生命诠释了: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疾病,而是在疾病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澄澈与慈悲,正如他在《病中悟》的最后一页写道:“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那位法师身患癌症

相关问答FAQs

Q1:明觉法师面对癌症时,为何能保持如此平静的心态?这种心态是如何修炼来的?
A:明觉法师的平静并非天生,而是源于数十年对“无常”的深刻体悟和修行,他将疾病视为“修行助缘”,而非“敌人”:他通过观呼吸、数息等基础禅修方法,训练自己“观照”痛苦的能力,不抗拒、不逃避,只是看着疼痛的生灭变化,从而减少内心的对抗与焦虑;他始终践行“慈悲利他”,将个人病苦转化为度化众生的契机,在帮助他人安心的过程中,自身的执着也渐渐消融,正如他所说:“心大了,事就小了;心里装着众生,便装不下对病痛的恐惧。”

Q2:普通人若遭遇重大疾病,可以从明觉法师的经历中借鉴哪些具体的修行方法?
A:普通人可从以下三方面借鉴:一是“观照当下”,当痛苦来临时,不陷入“为什么是我”的抱怨,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受上,像观察天气一样观察疼痛的强度、变化,不评判、不跟随,保持觉知;二是“转化心态”,将疾病视为“提醒”,帮助自己看清生命的 priorities,比如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放下不必要的执念;三是“利他自利”,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他人,哪怕只是对同病房的病友说一句“别怕,我陪着你”,这份慈悲心能让自己从“受害者”角色中解脱,获得内心的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