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慈航法师是近代西北地区佛教界的重要弘法者,俗名李慈航,1887年生于甘肃兰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青年时期因战乱目睹民生疾苦,萌生出家济世之志,1910年,他于兰州白云观出家,后赴浙江普陀山佛学院深造,依止太虚大师学习佛法,期间兼修禅宗与净土宗,形成了“禅净双修、慈悲济世”的弘法风格,1925年,法师返回甘肃,先后在兰州、天水、张掖等地弘法,致力于佛教本土化与社会慈善事业,被誉为“甘肃佛教的复兴者”。
在弘法历程中,慈航法师始终将“佛法生活化”作为核心理念,他认为,佛教不应仅局限于寺院修行,更应融入社会、服务众生,在兰州,他创办“慈航护生会”,倡导戒杀护生,设立粥厂救助贫苦百姓;在天水,他修复麦积山石窟周边寺院,组织僧俗弟子整理佛教典籍,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在张掖,他开设“慈航学堂”,免费招收贫寒子弟入学,将儒家伦理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学子,法师还注重多民族弘法,在甘南藏区用藏语讲解《心经》,促进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其“各民族同体大悲”的思想至今仍被当地信众传颂。
慈航法师的慈善事业与教育贡献,可通过以下表格简要呈现:
领域 | 主要活动 | 影响范围 |
---|---|---|
社会慈善 | 创办粥厂、施药所;冬赈夏粮救助贫苦百姓 | 兰州、天水等地数万民众 |
佛教教育 | 设立“慈航学堂”;整理刊印《大藏经选辑》;培养僧俗弟子 | 甘肃及周边省份 |
文化保护 | 修复麦积山、敦煌等地寺院;组织抄写佛经,保护佛教文献 | 西北地区文化遗产 |
民族团结 | 在藏区、回族聚居区弘法,用民族语言讲经,促进宗教和谐 | 甘南、临夏等多民族地区 |
法师的思想以“悲智双运”为核心,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通过修行净化心灵,以行动利益社会,他常说:“出家的使命,不是逃避尘世,而是入世度人。”在弘法中,他常引用《金刚经》“无住生心”的道理,教导弟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不执着于相,也不舍弃众生,这种贴近民间的弘法方式,使佛教在西北地区深入人心,许多原本不信佛的百姓因法师的善举而皈依三宝。
1947年,慈航法师于兰州圆寂,享年60岁,临终前,他留下遗偈:“生死无端,搬家惯事;坐脱立亡,弹指相谢。”其舍利分葬于兰州白云寺、天水梵天寺,供信众瞻礼,甘肃多地仍保留着“慈航小学”“慈航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延续着他的慈悲精神,法师的一生,是“人间佛教”在西北地区的生动实践,他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愿力,将佛法智慧与慈悲情怀融入社会,为甘肃佛教发展与文化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FAQs
Q1:慈航法师的弘法思想对甘肃佛教有何特殊影响?
A1:慈航法师结合甘肃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域特点,提出“佛化家庭”“佛化社会”的理念,将佛教戒律与儒家伦理、民俗文化相融合,使佛教更易被当地民众接受,他推动的慈善教育与文化保护活动,不仅提升了佛教的社会形象,还促进了民族团结,为甘肃佛教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其“禅净双修、慈悲济世”的思想至今仍是西北地区佛教的重要传承。
Q2:普通人如何学习慈航法师的“慈悲济世”精神?
A2:学习慈航法师的精神,可从“身边事”做起:一是践行“护生”理念,如爱护动物、节约资源;二是参与公益,如捐资助学、帮扶邻里;三是保持“平常心”,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用智慧化解矛盾,法师曾说:“慈悲不是口号,而是举手之劳的善念。”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意,正是对法师精神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