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灵岩寺鸿恩法师的修行弘法之路有何动人故事?

灵岩寺作为我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坐落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素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的美誉,在这座千年古刹中,鸿恩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积极的弘法实践,成为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僧人,他不仅是灵岩寺的现任方丈,更是寺院复兴与传承的核心推动者,致力于将古老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让佛法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灵岩寺鸿恩法师

鸿恩法师的早年修行之路,充满了对佛法的虔诚与求索,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对人生意义和宇宙真理怀有浓厚兴趣,青年时期,因缘际会下接触到佛法,被其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义深深吸引,遂萌生出家之志,1985年,他于江苏某寺院剃度,正式成为一名僧人,出家后,他先后参访国内多处名刹,跟随高僧大德学习佛法,深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经典,尤其在禅宗和净土宗的修持上用力甚勤,他常说:“佛法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在生活中体证,在行动中落实。”为此,他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禅坐修行,将戒律作为修行的根基,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

1998年,鸿恩法师因缘殊胜,来到灵岩寺,彼时的灵岩寺虽仍存有千年古迹,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破损严重,僧众稀少,香火不复往日盛况,面对这一现状,鸿恩法师发下宏愿,要重振灵岩寺的道风与文化,他首先从寺院管理入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僧众日常修行生活,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依”,让寺院重新回归清净庄严的修行道场,他积极奔走,筹集资金,组织力量对寺院进行系统性修复,从山门、天王殿到大雄宝殿、千佛殿,从辟支塔、五花阁到钟楼、鼓楼,每一处建筑的修复,他都亲自参与规划、监督,力求“修旧如旧”,保留唐代以来的建筑风格与历史底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灵岩寺不仅重现了古刹风貌,更成为集宗教活动、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每年吸引数百万信众与游客前来参访礼佛。

在寺院复兴的同时,鸿恩法师始终将弘法利生作为使命,他认为,佛教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既要坚守根本教义,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他积极探索弘法新途径:定期在灵岩寺举办讲经法会、禅七法会、佛学讲座等活动,邀请海内外高僧大德前来讲经说法,为信众提供系统学习佛法的平台;他推动“佛教走进生活”,倡导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例如开设“人生与佛法”公益课程,针对现代人面临的压力、焦虑等问题,以佛法视角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信众净化心灵、提升生命品质,他还重视佛教文化的传播,组织僧众整理灵岩寺历史文献,出版《灵岩寺文化丛书》,拍摄佛教文化纪录片,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手段,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鸿恩法师对僧才的培养尤为重视,他常说:“佛法传承,关键在人。”为此,他在灵岩寺创办了“灵岩寺佛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具备佛学素养、修行能力和弘法热情的年轻僧才,学院开设佛学经典、戒律学、禅修实践、现代文化等课程,由他亲自授课,并邀请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他要求学员既要深入经论,也要注重实践,做到“解行并重”,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年轻僧人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佛教界的中坚力量,肩负起弘法利生的重任,他还鼓励僧众参与社会服务,组织“爱心义工团”,开展扶贫助学、救灾捐助、临终关怀等公益活动,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让佛教的慈悲精神在社会中落地生根。

灵岩寺鸿恩法师

在文化传承方面,鸿恩法师始终秉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灵岩寺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如唐代壁画、宋代石刻、明代经卷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他成立文物保护小组,定期对文物进行检查和维护,邀请文物专家进行修复指导,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他推动“文化兴寺”,将佛教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通过举办佛教文化节、书画展、禅意音乐会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古刹风光的同时,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他还注重灵岩寺历史的研究与挖掘,组织人员整理寺院历史档案,考证相关文献,为灵岩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鸿恩法师的个人修行与弘法实践,充分体现了佛教“悲智双运”的精神,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日常生活中极为简朴,粗茶淡饭,布衣草履,却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寺院建设、弘法利生和人才培养中,他常说:“出家的意义,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在他的带领下,灵岩寺不仅成为佛教修行的重要场所,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他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信众,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佛教界先进个人”“全国优秀住持”等称号。

以下为鸿恩法师弘法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内容/影响
1985年 剃度出家 于江苏某寺院剃度,开始系统学习佛法
1998年 驻锡灵岩寺 发起寺院修复工程,重建道风,恢复僧团生活
2005年 升任灵岩寺方丈 全面负责寺院管理与弘法工作,推动“文化兴寺”战略
2010年 创办灵岩寺佛学院 培养年轻僧才,开设佛学与现代文化课程,推动“解行并重”的修行理念
2015年 举办首届灵岩寺文化论坛 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研讨佛教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交流
2018年 启动“佛教进社区”公益项目 组织僧众与义工开展佛法讲座、心理疏导、扶贫等活动,践行人间佛教
2020年至今 推动线上弘法 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设“鸿恩法师开示”专栏,累计受众超千万人次

相关问答FAQs

问:鸿恩法师在弘法过程中,如何平衡佛教传统与现代社会的需求?
答:鸿恩法师认为,佛教传统与现代需求并非对立,而是“体用不二”的关系,在“体”上,他坚守佛法的根本教义,如因果、慈悲、智慧等,这是佛教的核心,不能动摇;在“用”上,他积极适应现代社会,例如利用新媒体传播佛法,将古老的教义转化为现代人易懂的语言,针对职场压力、家庭矛盾等问题,用佛法智慧提供解决方案,他推动“生活禅”,倡导“修行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鼓励信众在日常工作中践行佛法,做到“工作即是修行,生活即是道场”,从而让佛教传统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既保持了佛教的本真,又增强了佛法对现代人的吸引力。

灵岩寺鸿恩法师

问:灵岩寺在鸿恩法师的管理下,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弘法特色?
答:灵岩寺在鸿恩法师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文化立寺、教育兴寺、慈善惠民”三大特色,在文化立寺方面,寺院注重文物保护与历史传承,通过举办文化节、整理文献等方式,让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教育兴寺方面,佛学院培养了大量僧才,同时面向信众开设公益课程,推动“全民佛学”,提升大众的佛学素养;在慈善惠民方面,寺院定期组织扶贫、助学、医疗义诊等活动,将佛教的慈悲精神转化为具体的社会行动,服务社区、利益众生,这三大特色相互支撑,使灵岩寺不仅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更成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展现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价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