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作为我国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建设是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生动实践,对于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凝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寺庙以“政治上认同、社会上适应、文化上融合”为目标,从理念引领、实践路径、保障机制等多维度推进建设,形成了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和谐寺观教堂建设的核心在于“和谐”,既包含宗教内部的和谐,也涵盖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生态、宗教与文化的和谐,在理念层面,寺庙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思想、教规教义和宗教活动,用“慈悲”“圆融”“和合”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阐释宗教教义,引导信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许多寺庙在讲经布道中融入“爱国爱教”“团结互助”等内容,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传统理念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当代价值相结合,使宗教思想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在实践路径上,和谐寺观教堂建设需通过具体举措落地生根,一是强化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寺庙应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由住持、执事、僧众代表组成的民主管理小组,制定《寺院管理办法》《财务公开制度》等规章,确保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财务管理透明公开,加强教风建设,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抵制商业化不良影响,维护宗教场所的清净庄严,二是投身公益慈善,彰显社会价值,寺庙可依托自身资源,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或志愿服务队伍,在扶贫济困、助学助医、救灾环保、养老关怀等领域发挥作用,某佛教协会连续十年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学生数千名;某寺庙在疫情期间捐赠物资、组织僧众参与社区防疫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慈悲济世”的宗教精神,三是传承优秀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寺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可通过举办佛教文化节、讲经交流会、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展示佛教艺术的魅力,推动佛教文化与书法、茶道、中医等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编写通俗易懂的宗教文化读物,用现代语言阐释经典中的和谐思想,增进社会各界对宗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四是践行生态理念,共建美丽中国,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许多寺庙开展“绿色寺院”创建活动,推行垃圾分类、节约水电、植树造林等环保措施,将“依正不二”“众生平等”的生态观融入日常管理,打造生态友好型宗教场所。
为系统推进和谐寺观教堂建设,各地形成了多维度保障机制,在政策保障方面,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加强引导和支持,出台《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标准》等文件,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创建积极性;在组织保障方面,佛教协会等宗教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教职人员培训,提升其政策理论水平和宗教素养;在人才保障方面,重视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教职人员队伍,为和谐创建提供人才支撑。
以下是和谐寺观教堂建设的主要实践领域及具体措施:
实践领域 | 具体措施 | 典型案例 |
---|---|---|
内部治理 | 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公开,开展教风建设 | 某寺院实行“僧众议事会”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连续十年获评“五好宗教活动场所” |
公益慈善 | 设立慈善基金,开展助学、助老、救灾等活动 | 某寺庙“慈悲基金”累计捐赠超千万元,帮扶困难群众5000余人次 |
文化传承 | 举办文化节、讲经交流会,编写通俗读物,推动文化融合 | 某寺举办“佛教艺术展”,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促进宗教文化传播 |
生态保护 | 推行垃圾分类,开展植树造林,宣传环保理念 | 某寺创建“生态寺院”,安装太阳能设施,年节电2万度,获“绿色示范单位”称号 |
相关问答FAQs
Q1:和谐寺观教堂建设对普通信众的日常生活有哪些积极影响?
A1:和谐寺观教堂建设为信众提供了规范有序、清净庄严的宗教活动环境,保障了信众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权利,通过教风建设,有效抵制了商业化、功利化等不良风气,让信众在参与宗教活动中获得精神慰藉和心灵净化,寺庙开展的公益慈善、文化传承等活动,丰富了信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引导信众将宗教信仰与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友善、和谐的价值理念,促进个人修养提升和家庭和睦。
Q2:在推进和谐寺观教堂建设中,如何处理宗教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A2:处理宗教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坚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引导宗教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宗教活动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坚决抵制极端思想和非法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动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将宗教中的和谐、慈悲、诚信等理念与现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相结合,通过开展公益慈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活动,使宗教成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力量,加强宗教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开展宗教文化传播和信众服务,提升宗教活动的时代感和影响力,实现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