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季,湖南遭遇持续强降雨,湘江、资水、沅水等多条河流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内涝和山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湖南佛教界法师们以“慈悲济世”的情怀挺身而出,积极投身抗洪救灾一线,展现了宗教界人士的责任与担当,成为风雨中最温暖的一抹“僧袍红”。
迅速响应,以行动诠释担当
灾情发生后,湖南省佛教协会第一时间向全省佛教界发出倡议,号召各寺院和法师“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积极投身抗洪救灾”,长沙开福寺、麓山寺、南岳祝圣寺、常德诗墙寺等各大寺院迅速行动,成立应急小组,组织僧众和志愿者采购物资、装填沙袋、转移群众,7月1日凌晨,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发生管涌,当地寺院延寿寺的12位法师自发赶到现场,不顾个人安危,与武警官兵、消防员一同装填沙袋、加固堤坝,连续奋战6小时,直到险情得到控制,58岁的慧明法师赤脚站在泥水里,肩扛沙袋往返数十次,脚底被碎石划伤也毫不在意,他说:“洪水不退,我们不退,保护众生是出家人的本分。”
物资驰援,用爱心温暖灾区
面对灾区群众的迫切需求,湖南法师们化身“后勤员”,将募集到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到抗洪一线和临时安置点,湖南省佛教协会联合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寺院,累计筹集矿泉水2万箱、方便食品1.5万份、棉被8000床、消毒液5000瓶以及大量常用药品,通过统一调度,送往岳阳、常德、益阳等重灾区,7月3日,南岳祝圣寺组织“爱心车队”,由监院演明法师带队,载着价值30万元的物资奔赴岳阳市华容县,在安置点,法师们不仅分发物资,还主动为老人孩子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耐心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常德诗墙寺的法师们则发挥寺院厨房的优势,每天凌晨4点开始熬制热粥、制作包子,上午准时送到临时安置点,让受灾群众吃上热乎饭,累计供应爱心餐1.2万份。
心灵抚慰,以信仰凝聚力量
洪水退去后,家园重建、心理疏导成为关键,湖南法师们不仅提供物质帮助,更注重为受灾群众送去精神慰藉,在益阳市桃江县灾民安置点,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带领法师团队为群众诵经祈福,祈愿灾民早日渡过难关,并鼓励大家:“佛法讲‘因果不虚,祸福相依’,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重建家园。”法师们还走进帐篷,与受灾群众一对一交流,倾听他们的苦难,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引导他们放下焦虑、积极面对,部分寺院还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由法师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值守,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心理疏导。
精神引领,彰显社会责任
湖南法师们的抗洪行动,不仅是对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践行,更彰显了宗教界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的社会责任感,湖南省宗教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佛教界在抗洪救灾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家国情怀,是宗教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在法师们的带动下,许多佛教信众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捐款捐物、搬运物资、清理淤泥,形成了“宗教界+志愿者+群众”的救灾合力,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湖南佛教界累计参与抗洪救灾的法师和信众超过5000人次,捐赠款物价值达800余万元。
以下是湖南法师抗洪救灾主要行动概览:
行动类别 | 涉及范围/规模 | |
---|---|---|
应急响应 | 成立应急小组,转移群众,加固堤坝 | 全省12个重点寺院,参与法师超200人 |
物资捐赠 | 筹集矿泉水、食品、棉被、药品等 | 累计捐赠价值800余万元,覆盖5个重灾区 |
爱心服务 | 供应热粥、安置点服务、卫生清洁 | 累计供应爱心餐1.2万份,服务群众3万余人 |
心理疏导 | 诵经祈福、一对一交流、心理热线 | 开通5条热线,疏导群众2000余人次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法师参与抗洪救灾是否符合宗教教义?
解答:符合,佛教教义强调“慈悲为本,方便为用”,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对一切众生平等关爱,在他人危难时伸出援手是佛教慈悲精神的核心体现,法师们参与抗洪救灾,正是将“上报四重恩(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落实到行动中,通过服务社会、利益众生来践行宗教教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敬业”等理念高度契合,是宗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问题2:普通群众如何向抗洪中的法师或宗教团体提供帮助?
解答:普通群众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帮助:一是关注官方渠道(如湖南省佛教协会、各地民宗局官网或公众号),了解宗教团体发布的物资需求信息,按需捐赠现金或物资(如食品、饮用水、药品等),避免盲目捐赠造成资源浪费;二是积极参与当地志愿者组织,在宗教团体的统一安排下,参与物资搬运、安置点服务、灾后清理等志愿服务;三是传播正能量,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法师和宗教团体的抗洪事迹,凝聚社会爱心,营造“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良好氛围,需注意,所有捐赠和志愿服务应遵循“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原则,确保救灾行动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