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下愿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朴实的修行风格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广大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王,1963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少年时期便对宇宙人生之理生起深切疑惑,1980年,于镇江金山寺依上净下空老法师剃度出家,法号“下愿”,取“下心求愿,上契佛心”之意,寓意以谦卑之心践行菩萨道,愿与众生共成佛道。
修行经历:解行并重,契理契机
出家后,上来下愿法师首先于金山寺遵师教诲,深入经藏,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同时每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出坡劳作,在基础修行中锤炼心性,1985年,法师赴浙江普陀山佛学院深造,师从界圆长老,系统学习戒律、俱舍、中观、唯识等佛法义理,以优异毕业留院任教,期间,他深感“教理需靠实证才能契入”,遂于1990年辞去教职,前往四川峨眉山闭关三年,关中,法师每日坐禅八小时,诵持《楞严咒》十万遍,深入观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于动静二相中体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智慧,出关后,他常言:“佛法不在文字中,而在心行处;修行不在深山里,而在尘炼中。”
此后,法师辗转于江南各大丛林,亲近虚云老法师法脉弟子,汲取禅净融通的修行精髓,他特别强调“解行并重”,主张“教理是眼目,实修是命根”,认为学佛者需先以教理破除无明,再以实修巩固信心,最终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在他的修行体系中,念佛法门与禅观修持相辅相成,提倡“以禅入净,以净导禅”,引导信众在念佛中观心,在观心中念佛,实现“一心不乱”与“明心见性”的统一。
弘法事业:慈悲应世,普济群萌
1995年,上来下愿法师受江苏泰州信众礼请,出任光孝寺住持,彼时光孝寺因年久失修,殿堂破败,僧人稀少,法师发愿“中兴祖庭,续佛慧命”,带领信众四处募化,历时十年,先后修复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体建筑,重塑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等金身,并从缅甸请回玉佛一尊,使千年古刹重焕光彩,他创立“光孝寺佛学讲堂”,每周六为信众讲经说法,内容涵盖《阿弥陀经》《普门品》《太上感应篇》等,深入浅出,契理契机,吸引众多在家居士听闻正法。
除本地弘法外,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传播与社会慈善事业,2005年起,他每年组织“爱心助学”活动,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完成学业;2010年发起“扶贫救灾”基金,在汶川地震、河南水灾等自然灾害中捐款捐物,救助受灾群众;2015年,法师创办“来愿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下愿法师讲经语录》《佛法与人生》等书籍,将讲经内容整理成文字,惠及更多偏远地区信众,他常说:“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出家人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
近年来,法师顺应时代发展,开创“线上弘法”新模式,通过直播平台、短视频等形式,向全球信众传递佛法智慧,他的直播内容既有“如何面对生活压力”等现实问题开示,也有“念佛的方法与利益”等修行指导,语言质朴幽默,贴近生活,单场直播观看量常突破百万,被信众亲切称为“接地气的高僧”。
思想特色:人间佛教,生活即修行
上来下愿法师的弘法思想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他认为,佛陀的教法本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烦恼,而烦恼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贪、嗔、痴,因此修行不必脱离现实,而应在家庭、工作、人际交往中磨炼心性,他曾开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念念分明,就是修行;待人真诚,做事负责,利益他人,就是菩萨道。”
法师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因果教育,常在讲经中强调“孝亲是做人的根本,因果是宇宙的规律”,他主张“佛化家庭”的建设,鼓励夫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成就,引导子女在善的环境中成长;通过讲述《了凡四训》《安士全书》中的因果故事,让信众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从而断恶修善,改过迁善,在戒律持守上,法师以身作则,坚持过午不食,穿着简朴,反对铺张浪费,常说“持戒不是束缚,而是保护,保护我们的心不被烦恼染污”。
弘法大事记(1995-2023年)
时间 | 事件 | 内容与影响 |
---|---|---|
1995年 | 出任泰州光孝寺住持 | 修复古刹,创立佛学讲堂,开启本地弘法事业 |
2005年 | 发起“爱心助学”活动 | 资助苏北、皖北地区贫困学生超2000人次 |
2010年 | 创立“扶贫救灾基金” | 累计捐款捐物超500万元,救助灾民上万人 |
2015年 | 创办“来愿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讲经书籍30余种,发行量超100万册 |
2020年 | 开启线上弘法直播 | 单场直播观看量破百万,覆盖全球信众 |
相关问答FAQs
问:上来下愿法师提倡“生活即修行”,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实?
答:法师认为,现代人忙碌不是障碍,反而是修行的道场,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照当下”,做事情时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比如吃饭时感受食物的味道,工作时专注任务内容,这就是“正念”;二是“慈悲待人”,与家人、同事相处时多一份理解与包容,遇到矛盾时换位思考,不起嗔恨心,这就是“菩萨行”;三是“知足感恩”,对现有生活满足,不盲目攀比,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社会的帮助,这就是“培植福报”,修行不在形式,而在心念的转变,只要念念为善、念念利他,日常行住坐卧都是修行。
问:法师在弘法中强调“解行并重”,对于初学佛者,应该如何平衡教理学习与实修实践?
答:法师建议初学者遵循“先解后行,解行互促”的原则,初期可重点学习基础教理,如《佛学基础》《觉海慈航》等书籍,了解“三宝”“因果”“四圣谛”等基本概念,建立正知正见;在此基础上,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实修,比如念佛法门,每日固定时间念佛,培养专注力;或修习慈心观,对众生生起慈悲心,学习教理是为了避免盲修瞎练,实修是为了巩固教理理解,二者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初学不必贪多,先从“一门深入”开始,待功夫纯熟后再涉猎其他经典,这样才能稳步前进,真正受益于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