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跋陀与菩萨,修行者的身份之辨?

佛教历史长河中,“跋陀”常作为高僧名号出现,其中南朝求那跋陀罗以译经弘法著称,其生平与“菩萨”这一大乘佛教核心修行者形象存在深刻的精神共鸣,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行,在跋陀的译经生涯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二者共同构成佛教精神传承的重要纽带。

跋陀和菩萨

求那跋陀罗(394-468),意译“功德贤”,出身中天竺婆罗门家族,自幼学习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尤精佛法,因受《大般若经》启发,发心修学大乘,后航海至中国,途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抵达建康(今南京),宋文帝刘义隆对其礼遇有加,请住祇洹寺、东安寺等处,组织译场,一生译经数十部,百余卷,重要包括《楞伽经》(四卷本)、《胜鬘经》、《杂阿含经》等,楞伽经》成为禅宗初祖达摩“以心传心”的核心依据,《胜鬘经》则阐扬“一乘思想”与菩萨的“如来藏”智慧,其译经风格“文辞婉约,义理周密”,既保留原典精髓,又契合汉地文化语境,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菩萨(Bodhisattva),梵语音译,意为“觉有情”,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佛果)而修行的众生,其核心特质包括:1. 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誓愿成佛的初心;2. 慈悲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视众生如己身;3. 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菩萨修行的根本途径;4. 三心:菩提心、大悲心、方便智慧,缺一不可;5. 地位: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次,最终成佛,菩萨的理想是“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以“入尘世而不染尘世”的智慧度化众生。

求那跋陀罗的生平与菩萨精神高度契合,从“菩提心”看,他放弃婆罗门身份与本土优越生活,远涉重洋传播大乘佛法,正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体现,从“六度”实践看:布施——以法布施为核心,译经弘法,使汉地众生得闻菩萨妙理;持戒——作为比丘,严守戒律,译经时“敬慎再三,不敢有失”;精进——译经工作历时十余年,每日校勘经文,即便在病中也不辍;智慧——精通梵汉双语,准确翻译《楞伽经》等深奥经典,破除外道邪见;禅定——译经之余,常坐禅入定,以定发慧;方便——为适应汉地文化,调整译法,如将“如来藏”译为“如来真如”,使概念更易理解,其译经活动不仅是个人修行,更是“菩萨道”的集体实践:通过翻译经典,为汉地菩萨行者提供思想指引(如《楞伽经》的“自证圣智”修行),塑造了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体系(如观音、弥勒等菩萨的普及)。

跋陀和菩萨

菩萨核心特质 跋陀(求那跋陀罗)的实践体现
菩提心(上求佛道) 放弃中天竺优越生活,航海来华,誓以大乘佛法利益汉地众生。
慈悲心(下化众生) 译经弘法,日夜不辍,为使众生理解“如来藏”与“一乘”深义,不惜耗费心血校勘经文。
六度·法布施 翻译《楞伽经》《胜鬘经》等大乘经典,为菩萨行者提供修行指南,推动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六度·智慧 精通梵汉双语,准确传达原典义理,如将“Bodhi”译为“菩提”,保留其“觉悟”内涵,避免概念偏差。
方便善巧 针对汉地文化语境调整译法,使深奥经典更易理解,如结合儒家“仁爱”思想阐释菩萨慈悲,促进佛教本土化。

求那跋陀罗以译经僧的身份,将抽象的菩萨精神转化为具体的修行实践,他不仅是经典的传播者,更是菩萨道的践行者——以菩提心为舵,以慈悲为帆,以智慧为桨,在佛教东传的航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生平告诉我们:菩萨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体现在“日行一善、念念利他”的日常中,正如跋陀以笔为舟,渡众生至觉悟彼岸。

FAQs

  1. 问: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楞伽经》为何对禅宗影响深远?
    答:《楞伽经》的核心思想是“唯识无境”与“自证圣智”,强调通过禅观实证“如来藏”自性,破除我执与法执,求那跋陀罗的四卷本《楞伽经》文辞精炼,义理深透,成为禅宗初祖达摩来华后“以心传心”的核心依据,达摩将此授二祖慧可,强调“藉教悟宗”,即通过经典指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后,楞伽师一脉传承不绝,直至唐代慧能南宗禅兴起,《楞伽经》仍是禅门重要经典,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实则与经中“离心意识相,无有所得”的智慧一脉相承。

    跋陀和菩萨

  2. 问:佛教中除求那跋陀罗外,还有哪些“跋陀”人物与菩萨思想相关?
    答:佛教史上被称为“跋陀”的高僧有多位,其中与菩萨思想密切相关的包括:

    • 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跋陀罗”(Bhadra),以持戒第一著称,其“严守戒律、护持正法”的修行,体现了菩萨“持戒度”的精神;
    • 北魏译经师“佛陀扇多”(Buddhajñāna,意译“觉喜”),与菩提流支共译《十地经论》等,该论系统阐释菩萨“十地”修行位次,是瑜伽行派菩萨思想的重要典籍;
    • 唐代“般若跋陀罗”(Prajñābhadra),译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该经以菩萨“六度”为核心,结合“般若智慧”,阐释菩萨从发心到成佛的完整修行路径,对汉传佛教菩萨信仰影响深远,这些“跋陀”人物或以持戒、或以译经、或以禅修践行菩萨道,共同丰富了佛教菩萨思想的内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