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宣化上人菩萨修行的方法与境界有何深意?如何效仿其菩萨行?

宣化上人(1918—1995)是近代禅门临济宗第四十一代传人,一生以“弘法利生”为己任,以“不争不辩、不打不骂”的修行风格著称,被誉为“美国佛教之父”,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16岁依上常下空老和尚剃度,后于观宗寺天台宗四十四代传人倓虚老法师座下受具足戒,1949年,为将大乘佛法传播至西方,他毅然赴美,1968年在加州创建万佛圣城,建立起集禅、净、密于一体的修行道场,倡导“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头陀行,将中国佛教的实修精神带到西方世界,成为跨文化弘法的典范,宣化上人的修行以“明心见性”为根本,强调“解行并重”,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菩萨行体系。

宣化上人菩萨修行

宣化上人的修行理念:以戒为基,以心为宗

宣化上人常说:“修行是修心,不是修相。”他的修行思想始终围绕“心性”展开,以“戒定慧”三学为框架,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与“智慧”贯穿始终,他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修行的核心便是“破迷开悟”,通过持戒降伏烦恼,通过禅定澄净心念,通过智慧观照实相。

在戒律方面,宣化上人特别强调“根本戒”与“日常生活戒”的结合,他要求弟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将“不争不辩、不打不骂”作为修行人的行为准则,他曾开示:“争是争非,是非永远争不清;不争不辩,真理自然现前。”在他看来,嗔恨与争辩是修行的大障碍,唯有放下对立心,才能与自性相应,为此,他在万佛圣城推行“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要求僧团和合共住,弟子之间互相关爱,以“忍辱”实践菩萨道的“难行能行”。

在禅净密圆融方面,宣化上人主张“禅是心,净是归,密是用”,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修行的根本,净土宗的“念佛求生净土”是普被三根的方便,密宗的“持咒观想”是快速转化业力的法门,三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以密为助,他要求弟子每日早晚课持诵《楞严咒》《大悲咒》等密咒,认为咒语是“佛的金刚心”,能降伏妄念、护持心念;同时鼓励坐禅修习止观,通过“数息”“随息”等方法收摄心神,最终达到“心无挂碍”的禅定境界;更以“念佛”为日常功课,将佛号融入行住坐卧,做到“念兹在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度众生奠定基础。

宣化上人的修行实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宣化上人的修行并非远离尘世的“避世修行”,而是“即世而出世”的菩萨行,他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在衣食住坐卧中观照自心,在待人接物中实践慈悲。

宣化上人菩萨修行

头陀行:简朴生活的修行

为降伏贪欲、培养出离心,宣化上人在万佛圣城推行严格的头陀行:日中一食(每日只吃一顿午饭,过午不食),树下一宿(夏季在树下打坐,冬季在简陋的茅棚中修行),著粪扫衣(穿着他人丢弃的旧布缝制的衣服),托钵乞食(沿门乞食,接受布施),他认为,物质生活的简朴能减少欲望的牵绊,让心念专注在道业上,即便在晚年,他依然坚持日中一食,常对弟子说:“人活着不是为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修行,吃得少,心就清净,妄想少;吃得多,身就沉重,心就昏沉。”

日常仪轨:将修行融入时间

在万佛圣城,宣化上人制定了严谨的日常修行仪轨,将一天24小时都用来办道:凌晨3点起床,4点开始早课(诵经、持咒、拜佛),6点过斋(食存五观: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上午8点至11点学习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中午12点午课,下午2点至5点出坡劳作(种菜、打扫、建设道场),傍晚6点晚课,晚上8点至9点坐禅,10点就寝(中夜不卧,只吉祥卧),他常说:“修行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但更要‘勇猛精进’,不能懈怠。”通过这样的仪轨,弟子们在规律的生活中培养定力,将佛法转化为日常习惯。

弘法利生:菩萨行的核心

宣化上人认为,“修行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他一生不辞辛劳,奔波于中美之间,用英文、中文讲经说法,内容涵盖《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强调“人人皆可成佛”“众生是未成的佛,佛是已成的众生”,为让佛法在西方扎根,他创立国际佛教会,出版《法界佛教总会》杂志,建立法界佛教大学,培养中西弟子;他提倡“素食护生”,发起“禁止虐待动物”运动,以实际行动践行慈悲;他还多次参与慈善活动,为贫困者提供食物和住所,彰显“菩萨不舍一人”的精神,即便在身患重病时,他依然坚持讲经、接待信众,说:“只要众生需要,我就多住世一天。”

宣化上人的修行法门概览

为更清晰地呈现宣化上人的修行体系,以下将其核心法门及实践要点整理如下:

宣化上人菩萨修行

修行法门 核心要点 实践方式
持咒 以咒语为“金刚心”,降伏妄念,与佛菩萨相应。 每日早晚课持诵《楞严咒》《大悲咒》《大悲咒》,行住坐卧心不离咒。
坐禅 止观双运,制心一处,观照自性本空。 每日四座禅修(早、中、晚、中夜),修习数息、随息、观心等法门。
念佛 念佛求生净土,以佛力加持快速成就。 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回向法界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生活戒律 不争不辩、不打不骂、日中一食、过午不食,降伏贪嗔痴。 遵守六和敬,在待人接物中忍辱,简朴物质生活,专注道业。
弘法利生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慈悲心度化众生。 讲经说法、出版典籍、创办学校、护生慈善,将佛法融入社会生活。

相关问答FAQs

问:宣化上人为何强调“不争不辩、不打不骂”?这对修行有何意义?
答:宣化上人认为,“争辩”是增长我执的表现,人一旦陷入是非对错的争论,就会被烦恼所缚,无法看清自性本空,他曾说:“你越争,我执越重;越辩,妄想越多,不争不辩,才是真正的‘定力’。”而“不打不骂”则是实践“慈悲”的基础,嗔恨心是修行的大敌,打骂他人不仅造下身口业,更会障碍定慧,他强调,修行人要“以忍辱为衣,以慈悲为食”,通过放下对立心,才能让心恢复清净,与自性相应,这种修行理念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动断除烦恼的“积极无为”——通过不争不辩,减少外界的干扰;通过不打不骂,培养内心的柔软,最终达到“心平天下平”的境界。

问: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宣化上人的修行方法?
答:宣化上人的修行强调“平常心是道”,普通人无需出家或严格持守头陀行,也可在生活中落实他的教诲:

  1. 观照自心:每天花10分钟静坐,专注呼吸或念佛号,当念头生起时,不跟随、不评判,只是观照,慢慢培养“觉知力”;
  2. 简化生活:尝试“日中一食”(若条件不允许,可减少晚餐分量),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消费,比如少买一件衣服、少点一份外卖,将节省的心力用于修行;
  3. 练习忍辱:遇到他人误解或冲突时,先深呼吸,默念“不争不辩”,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用温和的语言代替嗔恨;
  4. 融入慈悲:每周参与一次慈善活动(如捐旧物、做义工),或坚持吃素,减少对众生的伤害,将“利他”转化为日常习惯。
    宣化上人说:“修行不是要你成为完美的人,而是要你成为一个‘觉醒的人’。”只要从“心”出发,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观照、觉察、慈悲,便是最好的修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