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驮伟菩萨是何方神圣?

在佛教信仰体系中,菩萨以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慈悲精神成为众生修行的榜样,其中地藏菩萨以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被尊为“大愿地藏”,成为幽冥教主与众生依怙,民间信仰中偶有“驮伟菩萨”之称,实为“地藏菩萨”的音转或误写,二者指向同一尊菩萨形象,地藏菩萨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南传佛教中均备受尊崇,其信仰融合了大乘佛教的悲智愿行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现象。

驮伟菩萨

地藏菩萨的信仰渊源可追溯至印度佛教,经典依据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为核心,辅以《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方广十轮经》等,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曾为婆罗门女,以供佛功德超度堕入地狱的母亲;又为光目女,发下“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地狱众生,得脱地狱,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宏愿,因而在过去世中,地藏菩萨曾以“善师子吼相”、“大国王相”、“婆罗门女相”、“光目女相”等不同身份度化众生,其本愿的核心始终围绕“拔苦与乐”,尤其关注恶道众生,体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精神。

地藏菩萨的“大愿”不仅是对众生的慈悲,更是对佛法的坚定护持,在《大方广十轮经》中,地藏菩萨以“大悲熏心”,示现“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的德相,“地藏”之名亦由此而来——“地”喻其德能含育、承载万物,如大地般安忍不动;“藏”喻其智慧深广、含藏无量功德,如宝藏般能满足众生需求,其形象通常表现为沙门形,头戴毗卢冠,身着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锡杖振开地狱之门,象征破除众生无明烦恼;宝珠光照暗夜,寓意智慧引度迷途众生,在汉传佛教寺院中,地藏殿常配以“十殿阎罗”与“六道轮回”图像,警示众生因果业报,同时强调通过忏悔、行善、念佛等方式脱离恶道。

地藏菩萨信仰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结合,是其深入民间的关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婆罗门女、光目女救母的故事,将佛教的“慈悲”与儒家的“孝道”相融合,使得地藏菩萨不仅成为宗教意义上的救度者,更被赋予了“孝亲尊师”的伦理象征,在民间,地藏菩萨被视为“孝道菩萨”,子女通过诵经、供佛、为父母做功德等方式,既能超度祖先亡灵,也能表达对父母的孝思,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七月三十地藏菩萨圣诞日,成为民间重要的信仰节点,信众会举行盂兰盆会、放生、供僧等活动,祈求地藏菩萨加持,使祖先超生、现世平安。

从地域文化来看,地藏菩萨信仰在中国形成了“金地藏”的传说,与安徽九华山紧密相连,据《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代新罗王子金乔觉(俗名金兴光)渡海来华,驻锡九华山,苦修七十五载,贞元十年(794年)坐化,肉身不坏,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尊称“金地藏”,此后,九华山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道场,每年吸引大量信众朝拜,金地藏的“苦行”形象,进一步强化了地藏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行精神,成为僧俗修行的典范。

地藏菩萨的“大愿”还体现在对末世众生的护持上。《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佛陀嘱托地藏菩萨在佛灭后“末法时代”度化众生,称其“若有众生,闻说是经,或读诵者,或执持名号,乃至一念归依礼敬,必得解脱宿业报故”,持诵地藏菩萨名号(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成为汉传佛教净土法门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与念阿弥陀佛名号形成互补——前者侧重消业除障,后者求生西方净土。

以下为地藏菩萨名号与核心愿力的简要对照:

驮伟菩萨

名号 含义 经典依据
大愿地藏 以宏愿度化众生,尤其是恶道众生 《地藏菩萨本愿经》
幽冥教主 主理幽冥界,救度地狱饿鬼众生 《地藏十轮经》
孝道菩萨 融合孝道文化,救度父母祖先,劝化众生行孝 《地藏菩萨本愿经》
金地藏 唐代新罗王子金乔觉的化身,驻锡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象征 《九华山化城寺记》

地藏菩萨信仰历经千年发展,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愿”精神激励着无数人践行慈悲、担当与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为人们提供着心灵的慰藉与道德的指引,无论是面对生命困境,还是追思祖先,地藏菩萨都以“大悲愿力”成为众生精神世界的依怙,彰显着佛教“慈悲济世”的永恒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地藏菩萨与观音菩萨的愿力有何不同?
A1:地藏菩萨与观音菩萨均为大乘佛教中的重要菩萨,但愿力侧重不同,观音菩萨以“大悲”著称,其核心愿力是“寻声救苦”,众生无论遭遇何种苦难,至心称念其名号,菩萨即寻声救度,侧重于“即时救拔”;而地藏菩萨以“大愿”为核心,愿力聚焦于“拔苦与乐”的根本解决,尤其是救度堕入恶道的众生,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体现了对众生究竟解脱的担当,侧重于“长远救度”与“业障消除”,观音菩萨如“紧急救援者”,地藏菩萨如“根本治愈者”。

Q2:普通人如何通过修行地藏法门获得利益?
A2:修行地藏法门的核心是“至心信乐,欲求利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持诵地藏菩萨名号或《地藏菩萨本愿经》,每日固定时间念诵,培养专注与慈悲心;二是践行孝道,如《地藏经》强调“孝养父母”,通过侍奉双亲、帮助他人积累福德资粮;三是行善积德,如放生、布施、印经等,回向给众生与自己累生累世的父母;四是忏悔业障,至心忏悔自身杀盗淫妄等恶业,并发愿未来不再造作,通过以上修行,不仅能获得现世安稳、消灾免难之利益,更能为未来解脱恶道、成就菩提奠定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