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区作为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仅经济繁荣,更是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宗教文化尤为兴盛,市区内寺庙林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遗迹交相辉映,其中尤以佛教寺庙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承载着泉州千年的文明记忆,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建筑艺术、石刻雕塑、书法绘画的宝库,见证了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泉州市区寺庙的分布与城市发展脉络紧密相连,从唐代初建到宋元鼎盛,再到明清延续,历经千年风雨,仍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最负盛名的当属开元寺,这座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的皇家寺院,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也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开元寺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桑莲法界藏经阁等建筑,气势恢宏,大雄宝殿是开元寺的核心建筑,俗称“百柱殿”,殿内采用减柱法营造,仅用百根石柱支撑,柱础为宋代遗物,雕刻着莲瓣、卷草、飞天等纹样,工艺精湛,殿内供奉的宋代木雕毗卢遮那佛像,高6米,结跏趺坐,法相庄严,是泉州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寺内的东西双塔更是泉州的城市地标,东镇国塔高48.27米,西仁寿塔高45.06米,均为五层楼阁式石塔,塔身雕刻着佛像、飞天、瑞兽等图案,历经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展现了宋代石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与开元寺的皇家气派不同,清净寺则彰显了泉州作为国际港口的宗教包容性,这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伊斯兰教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也是阿拉伯穆斯林在泉州的重要活动场所,清净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奉天坛、明善堂等,奉天坛的尖拱门、须弥座以及嵌于墙间的阿拉伯文碑刻,均带有鲜明的阿拉伯建筑风格,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与阿拉伯地区的密切往来,寺内的“奉天坛”匾额和“古清净寺”碑,记载了泉州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史料。
天后宫则是泉州海洋信仰的集中体现,这座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的妈祖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之一,被誉为“天后宫之祖”,天后宫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山门、戏台、正殿、寝殿、梳妆楼等建筑,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屋脊装饰着龙吻、瑞兽,气势非凡,正殿供奉着妈祖神像,两侧侍立着“千里眼”“顺风耳”等神像,殿内的木雕、石雕、彩绘等装饰工艺精美,尤其是妈祖神像前的清代銮驾仪仗,堪称闽南民间艺术的瑰宝,每年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天后宫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海内外信众云集,场面热闹非凡,成为泉州海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除了佛教和伊斯兰教寺庙,泉州市区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道教和民间信仰寺庙,承天寺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是泉州“三大丛林”(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之一,以“月台听泉”闻名,寺内建筑布局紧凑,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等,大雄宝殿前的月台由巨大的花岗岩铺就,台上有古井一口,泉水清冽,相传为唐代高僧行adesh所凿,承天寺还以收藏珍贵文物著称,寺内的宋代铜钟、明代铜佛、清代木雕等,均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崇福寺始建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同样位列“三大丛林”,寺内的应庚塔是泉州现存最早的石塔之一,塔身七级,逐层收分,塔刹为铜质葫芦形,造型古朴典雅,关帝庙则始建于明代,是泉州地区著名的武庙,供奉着关公、关平、周仓等神像,庙内的石雕龙柱、木雕神龛等装饰工艺精湛,香火鼎盛,是民间“忠义”信仰的重要象征。
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泉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或依山而建,或临水而立,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泉州建筑风格”,开元寺的大雄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屋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但殿内的石柱础却保留着宋代的海棠纹、卷草纹等图案;天后宫的正殿屋顶装饰着龙吻、瑞兽,但屋檐下的斗拱却吸收了闽南建筑的“出跳”技法,既庄重又灵动,寺庙内的石刻、木雕、彩绘、碑刻等文物,更是记录了泉州千年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寺庙名称 | 始建年代 | 建筑特色 | 文化地位 |
---|---|---|---|
开元寺 | 唐垂拱二年 | 东西双塔、大雄宝殿“百柱殿” | 中国四大名寺之一,泉州佛教中心 |
清净寺 |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 阿拉伯尖拱门、奉天坛 | 中国最古老伊斯兰教寺之一 |
天后宫 | 南宋庆元二年 | 重檐歇山顶、妈祖神像、銮驾仪仗 | 中国最大妈祖庙,“天后宫之祖” |
承天寺 |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 | 月台古井、“月台听泉” | 泉州“三大丛林”之一 |
崇福寺 | 北宋乾兴元年 | 应庚塔、宋代铜钟 | 泉州“三大丛林”之一 |
关帝庙 | 明代 | 石雕龙柱、木雕神龛 | 闽南著名武庙,民间忠义信仰象征 |
泉州市区寺庙的保存与传承,离不开历代政府和民间信众的精心呵护,这些寺庙不仅是泉州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市民和游客了解泉州历史文化、感受宗教文化魅力的窗口,每当清晨或黄昏,寺庙里钟声悠扬,香火缭绕,与周边的街巷、民居、商铺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画卷,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宋元时代。
相关问答FAQs
问:泉州市区寺庙为何能保存如此完好的历史风貌?
答:泉州市区寺庙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历史地位优越,宋元时期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较少受到大规模战乱破坏,寺庙建筑得以延续;二是民间信仰深厚,历代信众对寺庙的保护和修缮投入巨大,如开元寺东西塔曾多次重修但仍保留宋代原貌;三是政府重视,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将寺庙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次组织考古发掘和修缮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历史原貌。
问:开元寺大雄宝殿的“百柱殿”有何独特之处?
答:开元寺大雄宝殿俗称“百柱殿”,其独特之处在于建筑结构的巧妙设计,殿内实际使用的石柱仅96根,而非百根,采用“减柱法”营造,减少了柱子的数量,扩大了殿内空间,使佛像更显庄严,殿内的石柱础多为宋代遗物,雕刻着莲瓣、卷草、飞天等纹样,工艺精湛,是宋代石刻艺术的代表,殿内供奉的宋代木雕毗卢遮那佛像,高6米,采用整块樟木雕刻,法相庄严,是泉州佛教艺术的瑰宝,为“百柱殿”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