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自古为江南形胜之地,文教昌明,宗教文化亦源远流长,嘉庆年间(1796-1820),虽清王朝已过“康乾盛世”的巅峰,但江南地区因经济富庶、文化积淀深厚,寺庙的修建、修缮与香火依然鼎盛,彼时常州府城及辖县(武进、阳湖等)内,寺庙星罗棋布,既有千年古刹的庄严传承,也有园林禅意的清幽新构,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见证,本文将聚焦常州嘉庆年间的寺庙,梳理其历史脉络、建筑风貌与文化影响,探寻那段时光中的禅意空间。
嘉庆年间常州寺庙的历史背景与分布
清代常州地处江南漕运要冲,手工业与商业繁荣,文人辈出,为宗教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嘉庆朝虽社会矛盾渐显,但统治者仍延续对佛教、道教的扶持政策,地方士绅、商贾亦热衷捐建寺庙,以祈福禳灾、积德行善,据《常州府志》《武进阳湖合志》记载,嘉庆年间常州府有记载的寺庙达百余座,其中城内外知名寺庙约30余座,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始建于唐宋、明清屡有修缮的“古刹型”,如天宁寺、清凉寺、定慧寺;二是清代中叶新建或重建的“园林型”,如西林寺、横山桥东岳庙;三是民间信仰的“祠庙型”,如城隍庙、关帝庙等。
这些寺庙多依水而建或藏于园林,布局讲究“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城内寺庙多位于古运河两岸或后北岸、青果巷等文教区,如天宁寺居城北,定慧寺踞东门,清凉寺近南郊;城外寺庙则多分布于横山、焦溪等山水之间,如横山桥东岳庙依山而建,香火辐射周边乡镇,这种分布既方便民众信仰,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营造理念。
代表性寺庙的历史与风貌
天宁寺:“东南第一丛林”的庄严传承
天宁寺位于常州城北约三里,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初名“护国寺”,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赐名“天宁寺”,明清时多次扩建,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嘉庆年间,天宁寺已具今日规模,中轴线上依次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藏经楼,东西两侧配殿、钟鼓楼、禅堂、斋堂等,占地百余亩。
据《重修天宁寺碑记》(嘉庆九年)载,嘉庆初年,住持僧实彻因“殿宇倾圮,佛像蒙尘”募资修缮,历时三年重修大雄宝殿。“殿高七丈,深广各九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内供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像,佛像均以金身装銮,“法相庄严,妙相庄严”,寺内最著名的“天宁寺塔”始建于北宋,砖身木檐,八角七级,嘉庆年间塔身曾因风雨侵蚀倾斜,寺僧“鸠工庀材,扶正基址”,使古塔得以保存,天宁寺不仅是禅宗道场,更是文人雅集之地,嘉庆年间,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庄存与、刘逢禄等常与寺僧交游,在此讲学论道,为古刹增添文韵。
清凉寺:“八景之一”的园林禅意
清凉寺位于常州城南武进境内(今属天宁区),始建于齐建武年间(494-498),因寺内古木参天、夏季清凉而得名,与“天宁寺”“护国寺”并称常州三大名寺,嘉庆年间,清凉寺以“清凉晚钟”为常州八景之一闻名遐迩。
寺内布局以园林见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有“竹风轩”“月到亭”“放生池”等景致,嘉庆十五年(1810),住持僧智海主持重修藏经楼,楼高三层,藏有明代《北藏》经版一部及历代高僧墨宝,寺内最独特的是“古井涌泉”,相传为梁武帝时开凿,井水甘冽,常年不涸,嘉庆年间被列为“清凉十景”之一,每逢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寺内举行“水陆法会”,僧俗云集,“钟鼓相闻,香火彻夜”,成为民间重要信仰活动。
定慧寺:“苏东坡驻锡”的文脉遗风
定慧寺位于常州东门外(今天宁区定慧路),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初名“普济院”,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赐名“定慧寺”,因北宋文豪苏东坡曾在此“驻锡”(僧人居所),留下“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夜何妨子细吟”的诗句,寺因此名扬天下,嘉庆年间,定慧寺虽规模不及天宁寺,但以“文禅交融”的特色独树一帜。
寺内建筑布局紧凑,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依次排列,殿前两株古银杏传为苏东坡手植,树龄千年,嘉庆年间“枝繁叶茂,荫蔽数亩”,成为寺内标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邑人捐资重建天王殿,殿门悬“定慧禅寺”匾额,为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所书,寺内“东坡祠”供苏东坡像,壁间嵌刻苏东坡诗碑,嘉庆年间常州文人常于此举办“诗钟会”,以诗会友,传承文脉。
西林寺:“净土宗”的修行道场
西林寺位于常州西门外(今钟楼区西林街道),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326-334),原名“归业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改称“西林寺”,嘉庆年间,西林寺以净土宗修行闻名,寺内“莲池”“拜台”等设施完善,成为周边民众“念佛净土”的重要场所。
据《重修西林寺记》(嘉庆十八年)载,嘉庆中期,寺僧觉源募资重修大雄宝殿及两侧廊庑,“殿供西方三圣,法相慈悲,莲座生辉”,寺内“莲池”广植荷花,池中建“放生台”,嘉庆年间每逢六月六“晒经会”,僧众将藏经楼经卷曝晒于莲池畔,“信众云集,诵经声不绝”,西林寺还以“素斋”闻名,嘉庆年间寺内“素面”以精面、菌菇、豆腐为料,“清淡爽口,回味甘甜”,成为文人雅士慕名品尝的“禅食”。
嘉庆年间常州寺庙的文化与社会功能
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
寺庙作为佛教、道教活动中心,是民众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嘉庆年间,常州寺庙的宗教活动形式多样:日常有“早课”“晚课”“诵经会”,节庆有“浴佛节”(四月初八)、“盂兰盆会”(七月十五)、“腊八施粥”等。“腊八施粥”最为普遍,天宁寺、清凉寺等大寺均于腊月初八煮“腊八粥”免费发放,“粥用米、豆、枣、果等熬制,香糯可口,贫民争相领取”,体现佛教“慈悲为怀”的教义。
文化教育与艺术传承
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教育中心,嘉庆年间,常州部分寺庙设“义学”,免费教授贫家子弟,如清凉寺“义学”由寺僧主持,延请当地文人授课,“授《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培养了不少人才,寺庙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成就突出:天宁寺大雄宝殿的“千佛灯”、定慧寺的苏东坡诗碑、西林寺的莲池景观,均体现了清代中期江南艺术的风格。
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业
嘉庆年间,常州寺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如设“粥厂”救济饥民、“义诊所”为贫民施诊、“义冢”安葬无主尸骨等,据《武进县志》记载,嘉庆十年(1805)常州大水,“天宁寺、定慧寺设粥厂,日施粥千余碗,救活饥民无数”,寺庙还保护古树名木、修缮古桥古道,如清凉寺保护古银杏、西林寺修缮寺外“西林桥”,体现了寺庙的社会责任。
嘉庆年间常州寺庙概况表
寺名 | 始建朝代 | 嘉庆年间主要事件 | 建筑特色 | 宗教地位 |
---|---|---|---|---|
天宁寺 | 唐贞观 | 嘉庆九年重修大雄宝殿,扶正古塔 | 重檐歇山顶,琉璃瓦,七级浮屠 | 东南第一丛林,禅宗道场 |
清凉寺 | 齐建武 | 嘉庆十五年重修藏经楼,保存《北藏》 | 园林布局,古井涌泉,竹风轩 | 常州八景之一,净土宗 |
定慧寺 | 唐咸通 | 嘉庆二十二年重建天王殿,苏东坡手植银杏 | 银杏双株,东坡祠,诗碑林 | 文禅交融,文人雅集地 |
西林寺 | 东晋咸和 | 嘉庆十八年重修大雄宝殿,扩建莲池 | 莲池放生台,素斋闻名 | 净土宗修行道场 |
相关问答FAQs
问:常州嘉庆年间的寺庙中,哪一座至今保存最为完好?其嘉庆年间的遗存有哪些?
答:天宁寺是常州嘉庆年间寺庙中保存最完好的之一,其嘉庆年间的遗存主要包括:大雄宝殿的主体结构(虽经后世修缮,但梁架、斗拱仍保留嘉庆时期风格)、寺内“天宁寺塔”(嘉庆年间扶正的塔基)、以及殿内部分佛像(如三世佛、十八罗汉像,虽经重装,但底座保留嘉庆年间的铭文),寺内“重修天宁寺碑记”(嘉庆九年)碑刻完整记录了嘉庆年间的修缮过程,是重要的历史实物。
问:嘉庆年间常州寺庙的“园林禅意”建筑风格有何特点?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嘉庆年间常州寺庙的“园林禅意”风格主要体现在“寺园合一”:一是布局上打破传统寺庙中轴对称的严肃感,融入亭台楼阁、池馆水榭,如清凉寺的“竹风轩”“月到亭”、西林寺的“莲池”;二是植物配置以松、竹、梅、荷等象征“高洁”的植物为主,营造“曲径通幽”“禅意自然”的意境;三是建筑尺度小巧亲切,如西林寺的“放生台”、定慧寺的“东坡祠”,更贴近文人审美,这种风格对后世江南寺庙影响深远,如近代常州“红梅阁”的修建、苏州“寒山寺”的园林改造,均借鉴了“寺园合一”的理念,成为江南宗教建筑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