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萨戒是大乘佛教行者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的核心实践,其本质是菩提心的外显,而勇气则是这颗心在娑婆世界落地生根的基石,不同于声闻戒侧重“自解脱”,菩萨戒要求行者“先人后己”,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直面人性的脆弱、众生的刚强与世间的无常,这种“入世而超脱”的行持,离不开勇气的支撑,这种勇气并非匹夫之勇,而是源于对众生苦的深切悲悯、对佛法的坚定信心,以及面对一切障碍时的坚韧不拔——它是黑暗中的火炬,是渡河时的舟楫,更是菩萨道上行者最珍贵的资粮。
面对众生难度时的“大悲勇”
菩萨道的核心是“度众生”,但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刚强难化者十有八九,有人以怨报德,有人误解善行,甚至有人因菩萨的度化而心生诽谤,受戒者需以“难忍能忍”的勇气,超越“个人得失”的执念。《梵网经》中“孝名为戒”的开示,正是将“孝心”扩展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即使众生伤害自己,也要以“如母忆子”的心愿,视其为迷途的亲人,而非报复的对象,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正是这种勇气的极致体现:面对最恶的众生、最苦的境界,他非但不退缩,反而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深入恶趣救度,这种勇气不是盲目的牺牲,而是源于“众生皆具佛性”的智慧——坚信每个生命本自清净,只需以耐心与慈悲唤醒,终将离苦得乐。
面对自身烦恼时的“自觉勇”
受菩萨戒后,行者需“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但自身的贪嗔痴慢疑是最大的障碍,面对诱惑时,能否坚守“不盗戒”“不邪淫戒”?面对嗔恨时,能否修“慈忍波罗蜜”,不随烦恼转?这种勇气是对治烦恼的“自觉力”,如同《瑜伽师地论》所言“菩萨于戒,应如护命”——将戒律视为生命的守护,而非束缚,当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时,普通人容易生起嗔恨,但菩萨戒行者需以“布施”对治“贪”,以“忍辱”对治“嗔”,以“精进”对治“懈怠”,这种勇气不是压抑情绪,而是以正念观照烦恼的生灭:知道贪嗔痴是“心毒”,却不被其控制,如同医生面对病毒,不是逃避,而是用“佛法良药”化解,正如六祖慧能所言“烦恼即菩提”,面对烦恼的勇气,正是转烦恼为菩提的关键。
面对误解诽谤时的“无辩解勇”
菩萨行世,常因“利他”而被误解:有人认为“行善是博眼球”,有人指责“度化他人是干涉自由”,甚至有人以“伪善”诽谤,受戒者需要“无辩解”的勇气,如《维摩诘经》所说“无言无说,无示无识”——不因外界的毁誉动摇道心,真正的勇气是“行不言之教”:以行动证明菩萨戒的清净,而非用言语辩解,佛陀在世时,被提婆达多多次陷害,弟子们为佛陀鸣不平,佛陀却说:“若有人骂我,如以手执油入中,油手俱污;若我不受,彼自污耳。”这种“不辩”不是懦弱,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知道他人的诽谤源于其自身的烦恼,与其纠缠,不如以慈悲心包容,用善行感化,正如寒山诗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自当;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管你落泊?”这种“任他非与谤,我自心安然”的勇气,正是菩萨道上的“定力铠甲”。
面对长期坚持时的“精进勇”
菩萨戒不是一时的仪式,而是“尽未来际”的行持,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需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期间会遇到退心、懈怠、疲惫等考验,需要“长时修”的勇气,如同《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即使修行漫长,也不忘最初的发心,一位受菩萨戒的医生,常年奔赴偏远地区义诊,面对恶劣的环境、家人的不理解,依然坚持;一位受菩萨戒的修行人,每天诵经、持戒、做义工,即使生病也不中断,因为他知道“菩萨行”是“日拱一卒”的积累,这种勇气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滴水穿石”的坚韧:把“度众生”的理想融入日常的每一个当下,在平凡中见伟大,在坚持中见真心。
菩萨戒勇气的四个维度
维度 | 具体表现 | 经典依据 | 实践意义 |
---|---|---|---|
面对众生难度 | 难忍能忍,不退菩提心 | 《梵网经》“孝名为戒” | 培养大悲,成就菩萨行 |
面对自身烦恼 | 以正念降伏烦恼,不随转 | 《瑜伽师地论》护戒如命 | 转烦恼为菩提,增长定力 |
面对误解诽谤 | 无辩解,以行动感化 | 《维摩诘经》无言无说 | 超越二元,坚定道心 |
面对长期坚持 | 尽未来际,精进不退 | 《普贤行愿品》虚空有尽 | 积累资粮,成就佛果 |
FAQs
问:普通人受菩萨戒是否需要勇气?如何培养这种勇气?
答:普通人受菩萨戒更需要勇气,因为日常生活充满诱惑、压力与挑战,坚守“利他”的戒律并非易事,培养这种勇气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发菩提心”,每日观想众生苦,生起“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悲愿,这是勇气的源泉;二是“学习菩萨事迹”,如地藏、观音菩萨的度化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三是“从小事践行”,比如忍辱、布施、持戒,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不怕难、不怕苦”的经验,逐步将勇气化为习惯。
问:受菩萨戒后,如果犯了戒是否说明缺乏勇气?
答:犯戒是修行中的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是否以勇气面对”,菩萨戒的核心是“菩提心”,即使犯了戒,只要能以“四力忏悔”(依止力、破力、恢复力、对治力),勇敢承认错误、发露忏悔,并更坚定地受持戒律,这种“知错能改”的勇气恰恰是菩萨戒的体现。《普贤行愿品》说“忏悔业障”,真正的勇气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后不逃避,以忏悔清净业障,以更坚定的道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