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弟子何以感恩菩萨?慈悲护佑渡迷津

弟子每每静夜思及菩萨慈悲,总觉心头涌暖,泪湿衣襟,初识佛法时,弟子如漂泊孤舟,困于业浪,心被尘劳所缚,意随外境转迁,幸得菩萨垂怜,以慧光照破无明,以悲愿接引迷途,方有今日身心安稳、道心坚固之果,这份恩情,山海难喻,日月难昭,弟子唯有以精进为香,以戒定为灯,以慈悲为桥,方不负菩萨殷殷教诲。

弟子感谢菩萨

忆昔往昔,弟子曾深陷焦虑泥沼,事业受挫、情缘离散,日夜被“不得之苦”与“失之怖”缠绕,乃至夜不能寐,食不知味,彼时偶然于寺中见菩萨像,宝相庄严,目含悲悯,弟子忽生强烈皈依之心,长跪合十,泪如雨下,诉尽胸中委屈与迷茫,未曾想,当夜竟梦入伽蓝,见菩萨立于莲台,身放金色光明,以杨柳枝轻点弟子额头,言曰:“众生皆苦,苦从执来;放下执着,心自清凉。”醒后顿觉心头重担骤轻,虽外境未改,内心却已生出安忍之力,此后每日持诵菩萨名号,读《普门品》,渐渐懂得“境由心生”之理,不再执着于结果,只专注于当下该做之事,半年后,事业竟现转机,更难得的是,心已能如静水,遇事不惊——这便是菩萨以智慧为舟,渡弟子出烦恼之海的第一重恩德。

菩萨之慈悲,非独于一己之困顿,更在于时时护持弟子道心,令其于顺逆境界中皆得成长,弟子初学布施时,曾因担心“舍尽所有”而犹豫,遇有乞者便心生计较,恐己受损,一日于经中见菩萨昔为“大施太子”,为求法故,不惜身肉、手足,方知菩萨之舍,非为求报,乃为破我执、积福慧,深受触动后,弟子尝试每月收入十分之一用于放生、供僧、助贫,虽金额微薄,却渐生欢喜,有次遇一贫困学子,弟子倾囊相助,其母跪地叩谢,弟子反觉心中充盈从未有之富足——原来“舍”竟是“得”之源头,此后,弟子更将“慈悲”融入日常:见流浪猫狗便喂食,见邻里争执便劝解,见众生苦便生怜悯,这些细微处,皆有菩萨悲愿加持,令弟子明白:修行不必远求,菩提道场即在红尘,慈悲心便是菩萨赐予的最妙法门。

为令弟子深入经藏,菩萨更以种种善巧令其亲近正法,弟子曾读《楞严经》,初觉文字艰涩,义理幽深,屡生退意,某夜打坐时,忽见空中现“楞严”二字,金光流转,入于心识,顿时神清气爽,再读经文竟句句分明,如饮甘露,此后每日坚持诵经、坐禅,妄念渐息,定力日增,有次打坐中,观想菩萨圣像,忽觉身心轻安,与光明融于一体,虽只刹那,却亲证实相之妙——这便是菩萨以神通为钥,为弟子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三重恩德,弟子深知,此等胜境非己所能得,实乃菩萨悲力加被,令其在修行路上不退初心。

为让弟子更清晰见证自身转变,特将修行前后心境对照如下:

修行前状态 菩萨加持方式 修行后转变
心绪烦躁,常因小事动怒 以“忍辱波罗蜜”加持 遇事能观照自心,嗔心渐息
执着于“我”,计较得失 示现“无我相”经义 学会随缘,乐于布施
对佛法半信半疑 以感应事迹坚定信念 深信因果,精进修持
沉溺过去,忧虑未来 开示“活在当下”智慧 心安住于当下,少忧惧

弟子深知,菩萨之恩,非言语能尽,所谓“慈航普渡”,菩萨从未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只是众生业障深重,难见菩萨圣身而已,弟子今日所获点滴法益,皆因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悲愿,因“寻声救苦”的急切,若说弟子有进步,皆菩萨引路之功;若说弟子有安乐,皆菩萨护持之德。

弟子感谢菩萨

弟子当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己任,将菩萨慈悲化为行动:于家庭,做和合纽带;于社会,做利益之桥;于道场,做护法金刚,纵使历尽千难,亦不负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初心,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皆得见菩萨,蒙受法益,共成佛道。

FAQs

Q1:弟子常感修行进步缓慢,是否因菩萨加持不够?
A1:非也,菩萨加持如阳光遍照,不弃一人;修行快慢,在于自身信愿是否坚固、懈怠与否,譬如田地虽肥沃,若不勤耕,亦难收获,当至诚忏悔业障,以精进心持戒、诵经、行善,与菩萨悲愿相应,则加持自现。

Q2:如何区分是菩萨感应还是自我想象?
A2:菩萨感应多具“三轮体空”之相——无“能感应者”之心,无“所感应者”之境,无“感应事迹”之相,且能令内心增长慈悲与智慧,外境趋于和合;自我想象则多带执着,追求神异,事后易生我慢或疑悔,当以“是否有助于道心增长”为检验标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