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梦参居士到寺庙

清晨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青石板路上已泛起一层湿润的光泽,梦参老法师身着朴素的灰色僧袍,手持一串磨损得发亮的念珠,在几位年轻沙弥的陪同下,缓步踏入了这座隐于山林中的古寺,山风拂过寺门悬挂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迎接这位历经百年沧桑、却始终心怀苍生的高僧。

梦参居士到寺庙

寺院的住持早已在山门前等候,双手合十,深深一躬:“老法师,您终于来了。”梦参法师微微颔首,眼神清澈而温和,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阿弥陀佛,宝清庄严,众生有福。”他没有过多寒暄,只在住持的引导下,先绕行寺院一周,目光所及之处,是殿宇飞檐上的雕龙、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的经文、香炉里袅袅升起的青烟,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岁月的静好与修行的庄严。

行至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法相威严,弥勒菩萨笑意盈盈,梦参法师驻足片刻,对身边的沙弥说:“你看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修行先要学会包容,心量大了,烦恼自然就小了。”他伸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拂过弥勒菩萨的莲座,“世人多求‘容’字,却不知‘容’是放下,是慈悲,是对自己的苛责,对他人的宽恕。”年轻的沙弥们屏息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眼中闪烁着对法义的渴求。

穿过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殿内释迦牟尼佛金身巍峨,两旁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梦参法师带领大家礼佛后,在蒲团上盘膝而坐,闭目片刻,随即睁开眼,对围坐的僧众与闻法信众开示:“‘大雄’者,大英雄也,能伏烦恼贼,能破生死狱,我们学佛,不是求佛菩萨保佑不生病、不发财,是学佛的智慧,降伏自己的心魔。”他缓缓讲述起自己年轻时参学的经历,曾在深山老林中闭关,也曾因战乱颠沛流离,但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心中对佛法的信念从未动摇,“修行不在庙大,不在经多,在一念清净,一念觉知,哪怕每天念一句‘阿弥陀佛’,心若不净,也是妄念;心若能安,一句万德洪名,便能摄心归正。”

午后的阳光透过殿窗,洒在梦参法师的白发上,泛起柔和的光晕,他在藏经楼前停下脚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藏经楼,收藏着从唐宋以来的珍贵佛典,住持恭敬地捧出一部明代《龙藏》,请老法师过目,梦参法师戴上老花镜,指尖轻抚泛黄的书页,眼神中满是敬畏:“经典是佛菩萨的慈悲示现,是修行人的指路明灯,但经典是‘死’的,心是‘活’的,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他特意嘱咐年轻僧人:“要好好保护这些经典,更要读懂经典背后的深意,把佛法融入生活,而不是把佛法束之高阁。”

梦参居士到寺庙

傍晚时分,梦参法师在寺院的茶园中与信众们座谈,一位信众苦恼地问:“法师,我工作忙碌,家庭琐事繁多,总是静不下心来修行,该怎么办?”老法师微微一笑,指着眼前的茶树说:“你看这茶树,生长在山间,经历风雨,才能散发清香,人也是一样,烦恼即菩提,生活中的磨砺,正是修行的道场,你可以在忙碌中修‘定’,比如吃饭时专心吃饭,走路时专心走路,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当作修行,心若安定,处处都是道场。”另一位信众问:“如何才能生起真正的慈悲心?”老法师神情严肃:“慈悲不是口号,是行动,看到别人有难,心生怜悯,伸手相助;看到别人犯错,心生包容,恶语相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家人慈悲,对同事慈悲,对陌生人慈悲,慈悲心自然就能生起。”

为了让信众更清晰地理解修行次第,梦参法师还特意归纳了一份简明的表格:

修行阶段 核心要义 具体实践 对治烦恼
净信 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读诵经典、亲近善知识 疑悔
持戒 严守戒律,规范身心 五戒十善,每日自省 放逸
定慧 由定发慧,观照内心 禅修观心,觉察起心动念 散乱
菩提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六度四摄,利他无我 我执

夜幕降临,寺院响起晚课的钟声,梦参法师与众僧一起礼佛诵经,他的声音虽不高亢,却字字清晰,仿佛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让听者的心渐渐沉静,过堂时,他吃得极慢,碗里的米粒一粒不剩,还将最后一点菜汤泡着米饭吃完,吃完后亲自将碗筷收拾整齐,小沙弥见状,不好意思地说:“法师,这些让我们来做就好。”老法师摆摆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惜福也是一种修行。”

临别时,梦参法师站在寺门口,望着山间的明月,对送行的众人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自利利他,觉行圆满。”月光洒在他慈祥的脸上,那一刻,仿佛时光都静止了,只剩下这位百岁老人对众生的殷殷期盼。

梦参居士到寺庙

相关问答FAQs

问:梦参老和尚在寺庙修行时,最注重哪些日常功课?
答:梦参老和尚非常注重将修行融入日常,他强调“定慧等持”,日常功课主要包括:每日早晚课诵(坚持诵《普门品》《行愿品》等经典)、禅修观心(每日至少两小时静坐,观照起心动念)、读经研法(尤其重视《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以及实践慈悲(主动帮助寺院劳作,关心年轻僧人修行),他认为“修行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念”,即使是最简单的扫地、过堂,若能专心致志,便是修行。

问:普通人如何像梦参老和尚那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
答:普通人践行佛法可从“净化身口意”三业入手:身业方面,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主动帮助他人(如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家人);口业方面,说爱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避免言语伤人;意业方面,培养正念(如通过冥想、深呼吸专注当下),对烦恼生起觉察(如生气时先深呼吸,观照情绪来源),可每日抽出10-15分钟诵经或念佛,将佛法智慧用于处理工作、家庭中的问题,例如用“无常观”面对挫折,用“慈悲心”化解矛盾,让佛法真正成为生活的指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