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常灯法师出家前的俗家原名究竟是什么?

常灯法师,近代佛教界以持戒精严、讲经弘法著称的高僧,其俗家原名张明远,1905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父亲张文元是当地颇有名望的私塾先生,母亲李氏贤良淑德,幼年的张明远在父亲的教导下,四岁便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七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对文字的敏感度,少年时代的张明远并非一帆风顺,十二岁那年,母亲因操劳过度病逝,父亲也因悲伤过度身体日渐衰微,家庭的变故让他过早体会到人生的无常,这也为他日后接触佛法埋下了伏笔。

常灯法师原名

十八岁时,父亲在临终前拉着张明远的手说:“人生苦短,唯有向善方能心安。”这句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张明远不得不放弃科举入仕的念头,在宁波一家布庄做学徒,布庄的工作枯燥乏味,但他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尤其对佛道典籍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书摊购得一部《金刚经》,通读之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句子让他豁然开朗,从此开始频繁出入宁波的寺庙,与僧人探讨佛法。

1923年,十九岁的张明远在宁波慧日禅寺遇到时任住持的妙莲法师,妙莲法师见他根器不凡,且对佛法有真诚的向往,便收他为弟子,为其剃度,赐法号“常灯”,取“常明心灯,照破无明”之意,剃度后的常灯法师并未急于修行,而是先在寺内学习了三年基础佛学,包括《佛学入门》《戒律学纲要》等,为日后的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6年,他前往天童寺受具足戒,得戒和尚是近代高僧圆瑛法师,圆瑛法师见他持戒严谨、态度谦逊,特意叮嘱他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修行准则。

受戒后,常灯法师开始了游学生涯,他先后参访了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杭州灵隐寺等名刹,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等高僧都曾给予他指点,在金山寺参学期间,他专研《法华经》,历时三年,撰写了《法华经义记初稿》,这部著作后来成为他弘法的重要依据,1931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常灯法师回到宁波,在慧日禅寺组织僧俗二众成立“护国法会”,为前线将士祈福,并积极参与难民救济工作,将寺庙的存粮分给饥饿的难民,自己则每日只食一餐,以身作则践行佛教的慈悲精神。

常灯法师原名

新中国成立后,常灯法师依然坚持弘法利生的事业,1953年,他被推选为宁波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致力于整理佛教典籍、培养年轻僧才,他常说:“佛法不是古董,要与时俱进,才能利益众生。”为此,他开始用白话讲解佛经,将深奥的佛法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了大量信众,1966年,文革期间,佛教遭受严重冲击,常灯法师被迫还俗,但他并未放弃修行,每日凌晨四点起床,诵经打坐,从未间断,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后,他于1980年重新回到慧日禅寺,担任住持,带领僧众修复寺庙,恢复宗教活动,1985年,常灯法师在宁波圆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圆寂前,他留下遗偈:“心灯常明,法轮常转,生死自在,涅槃寂静。”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常灯法师的生平信息,以下为“常灯法师基本信息简表”:

项目
俗名 张明远
法号 常灯
生卒年 1905年—1985年
籍贯 浙江宁波
剃度师 妙莲法师
得戒师 圆瑛法师
主要弘法道场 宁波慧日禅寺、天童寺
代表作品 《法华经义记初稿》《金刚经现代讲话》《戒律学实践纲要》
主要贡献 整理佛典、培养僧才、弘法利生、参与慈善

相关问答FAQs

常灯法师原名

Q1:常灯法师的弘法思想有哪些特点?
A1:常灯法师的弘法思想以“解行并重、戒律为基”为核心,他强调“解”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深入经教,才能正确理解佛法义理,而将义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他特别重视戒律,认为“戒是无上菩提本”,主张以戒律规范僧团生活,保障佛法的清净传承,他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应积极融入社会,通过慈善、教育等方式利益众生,让佛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他的讲经深入浅出,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案例,使信众能够轻松理解佛法的智慧,因此深受广大信众的爱戴。

Q2:常灯法师在佛教典籍整理方面有哪些贡献?
A2:常灯法师在佛教典籍整理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法华经》《金刚经》等经典的注疏与白话化阐释上,他早年撰写的《法华经义记初稿》,结合天台宗的教观思想,对《法华经》的义理进行了系统梳理,成为研究《法华经》的重要参考,晚年,他致力于将古代高僧的佛学著作转化为白话文,先后完成了《金刚经现代讲话》《楞严经悬谈白话解》等作品,降低了佛经的学习门槛,使更多普通信众能够接触和理解佛法,他还参与了宁波地区佛教文献的抢救性整理工作,主持修复了多部明清时期的佛教典籍,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